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教育 -- 菁菁作坊
苏轼是一个可爱的人
  • 2021-09-26 10:01
  • 【字体:    

●华中师范大学海丰附属学校九(A)班  郑智维

回望北宋文坛,人才济济,桃李满园,《诗经》中《文王》有言:思皇多士,生此王国。说的大概便是如此。在那个璀璨的朝代,苏轼可以说是佼佼者。

苏轼是北宋文坛上最璀璨的星星,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苏轼是欧阳修的弟子,是欧阳修诗文改革的左膀右臂,更是他诗文改革精神的传承者。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标志。

忘不了那个在江边深思的苏轼,忘不了那个在雨中安步徐行的苏轼,忘不了那个意气风发,春风满面的苏轼,忘不了那个被贬夷地却依旧乐观的苏轼。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身于四川眉山的苏轼,年少时便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嘉佑元年,年仅21岁的苏轼进京应试,苏轼用他那清新洒脱的文风,震惊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欧阳修对苏轼敢于创新,豪迈的文风极为欣赏,此言一出,苏轼顿时名声大噪,名动京师。在之后的制科考试中,苏轼更是考入了第三等,为北宋建朝以来的“百年第一”。至此,苏轼的名声真正响遍了全国,北宋文坛上,苏轼渐渐地开始展示自己的力量与分量。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父亲苏洵病逝,苏轼服丧完回朝后,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开始了变法。苏轼觉得变法过于激进,反对变法,多次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端,这使得王安石十分愤怒,在皇帝面前给苏轼穿小鞋。苏轼知道上书无效,便主动请求出京任职。外地任职期间,苏轼先后当过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等多地官职,每到一地,他都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他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提倡生产,他大公无私,革新除弊,因法便民。苏轼本着一名正直官员的良心,尽心尽力,为民造福。印象很深的是徐州的一次水灾,洪水滔天,眼看着大水即将冲到徐州,老百姓都慌了,纷纷逃命出城,整个徐州陷入了慌乱之中。苏轼当时作为徐州知州,他立马安定人心,请官兵百姓一道抗洪,筑起了一道大堤。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之下,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在此期间,作为徐州最高地位的苏轼,与人民站在了一起,一起抵抗自然灾害,一起治理事务,一起生活。苏轼,他是名震天下的文人才子,更是一心为民的正直官员。

政坛局面风云变幻,瞬息万变,苏轼作为旧党领袖之一,新党得意之时,苏轼接连被贬,还出现了“乌台诗案”,苏轼于是开始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乌台诗案结束后,苏轼被贬黄州,无实权,无地住,无饭食,靠着好友的接济和自己与家人的努力,才开始了自己的小农生活。四年的黄州生活,使苏轼结识了更多的人,同时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多篇千古名作。苏轼的内心,真正完成了蜕变。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感情上,他的父母在他年轻时便接连离世,他的妻子也因病逝世。事业上,苏轼的仕途并不通畅,甚至是陷阱重重,他接连被贬,好不容易回朝成为一名三品大官,却又饱受朝廷部分官员的排挤,不得重新到外地任职。之后又惨遭连贬,最后到了当时还是荒夷之地的海南。苏轼在痛苦折磨之间,也曾想过逃避:“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对于世俗,苏轼满腔不满。可苏轼毕竟是苏轼,无论所贬之地环境如何恶劣,他总能在那里找到属于他的乐趣,将所谓地狱变为天堂,道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他用身体抗住了世俗的枷锁,追求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这首词是他从容达观的最好体现。

其实,归根结底,苏轼只是一个可爱的人而已,他是个和蔼可亲的老头,是个辛勤劳作的“农民”,是个一丝不苟的官员,是个博学多闻的文人,是个心怀天下的赤子。千年时光,时间的大手将过去消磨得一干二净,但苏轼的文章、词赋、书法,千古绝唱,流传华夏,万古不衰。

苏轼是一个可爱的人 1,632,592,882,000 91c5173c71e8430093a631e0a8a60961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