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县域 > 陆河县
依托资源打造“聚宝盆”—— 陆河县水唇镇脱贫村螺洞村见闻
  • 2021-10-14 10:41
  • 来源: 汕尾日报
  • 【字体:    

□汕尾日报记者  彭伟栋  文/图


种植生姜致富的村民露出灿烂的笑容。

日前,记者走访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在通往螺洞村的路上,只见柏油路面宽敞、两旁的路灯挂着红色的中国结、路边花红草绿的绿化带与绿水青山连成一片,美不胜收。而位于水唇镇螺洞村的陆河世外梅园更是风景这边独好。近年来,在陆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螺洞村大力打造陆河世外梅园,一到梅花开放季,一片片雪白的梅花绽放,与螺洞村富有特色的居民屋相得益彰,烘托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致,吸引了县内外游客观光旅游,带动了经济发展,更使得贫困户成功脱贫。

整合资源打通旅游生财路


党员干部在陆河世外梅园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村依托绿水青山的好资源,打造“聚宝盆”——陆河世外梅园,带动了旅游产业发展,提高了群众的经济收益。

记者漫步梅园,看到梅花树一片连着一片,两三条小路穿过花团锦簇的绿化带,有的是拾级而上的阶梯,有的是鹅卵石小道,有的是木板小路,非常美观。往前看,有含苞待放的梅花树、清澈见底的螺洞河、巍然耸立的风响石、美好传说的“夫妻树”、藏书丰富的乡村书吧、布置浪漫的怀旧电影馆、花红柳绿的十里花溪等风景,让游客大饱眼福。同时,精彩纷呈的木偶戏剧,色香味俱全的客家油茶、菜包粿等客家美食,使游客流连忘返。该村很多群众趁“东风”有序“摆摊”卖蜂蜜、青梅等农产品,提高了知名度,增加了经济收益,成功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在陆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水唇镇党委、政府以螺洞梅园为基础,全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成立了全市第一家股权由村集体和村民共享的村级股份制公司。该公司鼓励全体村民(农户)以土地、山林、现金等形式入股,使村民成为公司的股东和员工,与公司形成利益共享、盈亏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将这片绿水青山打造成“聚宝盆”。

记者在梅园附近一家小店注意到,该村有知名的螺洞长寿面线,一团面线拉起来像细小的针线一般。据有关人士介绍,螺洞村是陆河世外梅园所在地、是野生娃娃鱼重点自然保护区(娃娃鱼对水质及自然环境要求极高)。因螺洞长寿面线是用该村山泉水与精选优质面粉经过发、搅、挤、棰、握、串、拉、分、晒等传统工艺和纯手工精制而成,制作材料比较好、口感润滑,所以受到游客的青睐,好评如潮。在小店对面,有个挂着“中国长寿村”牌匾的古色古香长亭。据该村村干部介绍,在绿水青山的环抱下,这边空气好、绿化好,很多村民寿命比较长。据统计,全村1800多人,90岁以上老人10多名,80岁以上老人60多名,70岁以上老人70多名,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依托资源走上产业致富路

该村群众依托世外梅园发展旅游观光经济,充分发挥了“聚宝盆”作用。如今,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尤其是脱贫户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螺洞村从事青梅种植的共200多户,其中有些是贫困户。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后,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植业,实现增产增收。如今,该村农户种植青梅、黄榄、李树等上万亩,每年收入不菲。同时,在县农业局、青梅协会的指导下,该村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开发青梅酒、黄榄酒、青梅干等新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记者路过该村一片田地,只见50多岁的彭大姐戴着草帽,满脸微笑,正在管护生姜。她津津乐道:“现在生姜市场不错,肉姜一斤5元钱。我种植的生姜质量好,‘回头客’很多,有些甚至提前预订下来要多种些。我还种了一些瓜果,得赶在梅花节前采摘,准卖出好价钱。”她还高兴地说,“我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在村里有房子,在镇上也建了房子,孩子出去工作了,我们依靠这些农产品大大提高了经济收入!”

几年前,50多岁的王大姐先生身体不好,小孩读书,经济收入微薄,生活压力非常大。后来她被驻村扶贫工作队确定为精准扶贫户。村干部鼓励她要学得“一技之长”。她下定决心学做豆腐花、腐竹,然后趁着梅花节摆摊贩卖,承不想年年顾客如云,好评如潮。据说,很多外省过来尝过她豆腐花和腐竹的游客念念不忘,经常打电话订购腐竹。为什么王大姐的豆腐花和腐竹能大受欢迎?据村干部总结:一是她趁着村里打造世外梅园这股东风销售特产、小吃,有了一个售卖的好平台;二是她依托村里的好山好水,制作出了“绿色小吃”,使豆腐花口感好,既香又滑,入口即化,腐竹煮起来不烂,有嚼劲,味道好。现在,王大姐的孩子毕业出来工作,一家年收入有十多万元 ,在县城也买了新房。“现在家庭环境变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感谢党员干部的倾情帮扶!”她开怀畅言。

几年前,50多岁的廖大叔有3个孩子,收入不多,经济压力大,住的老房子破旧不堪。经过村里的帮扶,他获得了几万元危房改造资金,重建了房子,改善了居住环境。一提到住房,廖大叔眉开眼笑,“生活真的有可喜的变化!”当初,帮扶单位还为他指点脱贫路:立足实际学好手艺积极创业。廖大叔觉得有道理,根据村里养蜂业前景光明的实际,学养蜂、做蜂箱。经过扶贫干部的牵线,他到外地请教养蜂专家如何管理蜜蜂酿出好蜜,并观察别人如何制作质量更好的蜂箱,为蜜蜂“建房”。他利用好山好水好资源,为蜜蜂“筑造”生活好环境,提高了养蜂效益。现在,他每年都酿出一二千斤春蜜、冬蜜,外地游客非常喜欢,经常过来买。他的蜂箱一个80元,很多养蜂户也纷纷过来采购。同时,他还利用自家种的梅花树打造一处美丽的风景,招引顾客购买青梅。如今,他年收入已达10多万元。“感谢党员干部的帮扶。只要对生活有信心,明天一定会更好!”廖大叔笑着告诉记者。

几年前,50多岁的彭叔有个儿子脑瘫,其他的孩子都在读书,自己缺少经商意识,打散工收入菲薄,生活压力大。扶贫干部了解情况后,给他买了蜜蜂和青梅树苗,鼓励他开拓思路,大胆尝试。他受到鼓舞,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养蜂门道,他积极请教农户青梅种植的技术,辛勤管理青梅树。如今,他养了几十箱蜜蜂,酿造的蜂蜜大受游客青睐,种植的一万多斤青梅质量好、口感佳,在梅花节热销。记者来到彭叔家,只见家里整洁、干净。彭叔的爱人正在晒黑豆,忙得不亦乐乎。她告诉记者,“比头几年生活好多了,我们买了房子,有了固定收入,感谢党员干部的全力帮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