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文化信息
【文化强市建设】龙起南溪满眼鲜——探访陆丰大安滚地金龙的三次创新
  • 2022-07-10 10:28
  • 【字体: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编入《中国舞蹈志》的大安南溪“滚地金龙”,是一门与时俱进的传统民间艺术。据了解,改革开放后,它在保留了大安镇南溪村民间地龙舞原生态的前提下,从内容到形式有了三次明显的艺术创新,改进和丰富了它的表现技法,使原来只局限于乡村表演、没有名称的民间乡村宗族的龙舞蹈,首次有了“滚地金龙”名称,并且演变成既适合于乡村表演、又精于舞台表演的陆丰独特民间舞蹈艺术,成为中国民间龙舞名副其实的第一“绝”。

改革龙舞传统表演的“三多一少”,并首次命名

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锐胜介绍,滚地金龙的前身为民间龙舞,始创于南宋,距今已有870多年,先为宫廷娱乐节目。明嘉靖年间,福建漳州的一支黄氏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地龙腾飞”的舞蹈传本。舞龙为龙头、龙身及龙尾三部分组成,全长7米。龙头用竹牌扎成框架裱上棉纸彩色,龙身用布料缝制并彩绘成鳞状。表演时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并按规范的舞步程式作滚地表演。

和其他乡村年节表演的“虎狮”舞节目一样,南溪民间龙舞“地龙腾飞”的舞法是传统的,其程式也是传统的,由参神,排大小门,走四门,滚龙,洗麟,戏水,瞌睡,起龙,转圈,咬尾,迎大小门,参神等步骤组成。当时只是一般的龙狮舞,没有名称。整棚舞由武术表演和滚龙表演两部分,表演时间超过2小时;队伍演员超100人。

在长期的乡村表演中,龙舞艺人黄锐胜等发现,传统的“地龙腾飞”有“三多一少”, “三多”即耗时多、人数多和表演技法俗套多,“一少”就是文化艺术含量少。1978年,陆丰县文化部门的同志到南溪村,看了“地龙腾飞”的表演后,就提出建议,要对这种民间龙舞蹈进行规范化和艺术化,这一点正说到黄锐胜等人的心坎里。黄锐胜和当过教师的南溪村老艺人黄天枢等人商量研究,设定了“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抻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8个表演舞段,删去了比较冗长的武术表演,队员减为30多人。同时,把这龙舞命名为“金龙戏水”。于是,龙舞第一次有了正式名称,而且将表演时间也缩短成30多分钟。龙舞的艺术观赏性多了起来。

为了配合“金龙戏水”, 村里的老艺人又想办法在原来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先后由老艺人黄智裕、黄宽远等为主创人员,采用打击乐为主,以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呐为基调,乐器组合有鼓、锣、拔、吸呐、笛、弦等,创作出不同的曲调,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和舞段为“金龙戏水”伴奏。整组音乐没有停顿间歇,一气呵成,使得“金龙戏水”大气雄浑,铿锵有力。

突出“滚地”为龙舞的独特性,定名“滚地金龙”

1986年,“金龙戏水”作为传统民间舞蹈样式,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三等奖。

得奖后,作为“金龙戏水”舞龙队第十六代传人、艺术指导和队长的黄锐胜,整天都在琢磨着:“金龙戏水”的叫法缺少特色了,如何把这条龙叫得响亮些,演得生动些?他和其他老艺人进行讨论和研究,一致确定,8个舞段中,虽然有蹲起腾挪,但总体要体现“地龙”的特点,其舞蹈动作以滚地为主。同时,把整条龙的彩绘装饰突显出色彩明亮、金碧辉煌。根据这一立意,他们干脆把“金龙戏水”改名为“滚地金龙”。

1990年,中央舞蹈学院几名专家来到南溪村,指明要看“金龙戏水”。黄锐胜他们便把“金龙戏水”表演一番,只见两名演员就地分别爬进龙头龙尾,瞬间,一条卧地长龙便出现在人们眼前。只见龙头开始在地上慢慢摆动,龙身渐渐扭成一团。突然它倏地往前一蹿,变成一条神采奕奕的滚地长龙。龙头时而昂首前进,时而回头顾盼。一圈一圈在地上盘卷,又平地往上一跃,大有翻江倒海的气势,显示了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高超的特点。

黄锐胜对专家们称,现在这龙舞不叫“金龙戏水”,而叫做“滚地金龙”了。

几名专家甚为赞同,认为“滚地金龙”叫得响,也叫得贴切。

“龙翻身”把 “精神”与“灵性”表现出来

不久,黄锐胜他们对“滚地金龙”又作了第三次创新,这主要是在表演技法上的创新。即把龙舞传统的单调、呆板、静止的动作进行修改,尽量让动作做得细腻、形象和生动,使得这些动作成为滚地金龙的“独一无二”的表演特色。

比如,原来“滚地金龙”的“追尾”动作,是在地上进行,且表现出 “一伸一缩一追一咬”的追逐套路, 形式简单而单一,更未能将滚地金龙“精神”与“灵性”表现出来。为了这“精神”与“灵性”, 黄锐胜将“追尾”动作改变成了有心里活动参与、分三个阶段进行的“高头追尾” 动作。即是:龙头眨着眼睛对着地上的龙尾进行感觉、审视、认知,然后追逐、快速出击。但龙尾突然向上一举,在空中摆动,龙头立即往上一扑,却落空了。这时,龙头高高昂起,用居高临下的态势盯着龙尾,悄悄靠近,往下一咬,但又被逃脱。龙头大怒起来,左右摆动,嘴巴大张,两眼圆睁,它揪准龙尾一个不留意,马上猛扑过去,终于将龙尾牢牢咬住了。这样,动作逼真生动,心理刻画细腻,情节丰富有趣,很明显地把滚地金龙的“精神”与“灵性”描绘出来。表演时,观众连连喝彩。

此后,“滚地金龙”被编入《中华舞蹈志》,南溪村因此在1996年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6年,滚地金龙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根据舞段的需要,黄锐胜又增加设计了“滚地金龙”的“地上360度翻滚”的高难动作。这一“龙翻身”动作的“高难” 在于滚翻动作必须在不影响龙体运动速度、幅度、美感的前提下完成,而且龙体运动轨迹要流畅,龙形要完整,运用技巧动作要准确规范。这就要求两位负责舞龙的表演者要将动作技巧掌握熟练,收放自如,更重要的是配合必须非常默契。于是,黄锐胜将动作要领分解说给舞龙的表演者听,自己还表演给他们看。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训练,表演者终于熟娴地掌握了,把“龙翻身”动作表现得惟妙惟肖,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经过创新设计的“滚地金龙”,在2011年6月24日至25日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浙江省文联和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大赛。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滚地金龙”在16支“明星”舞龙队中脱颖而出,让评委和全场观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一举获得大赛金奖。

2013年5月,经各级文化部门推荐,“滚地金龙”参加广东省政府组织的“广东文化周”赴白俄罗斯、乌克兰演出。据说,第一次观赏到这种龙舞的外国朋友,大为惊叹,场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惊讶声和掌声。

汕尾日报记者  黄俊杰

【文化强市建设】龙起南溪满眼鲜——探访陆丰大安滚地金龙的三次创新 1,657,391,290,000 cbb699bbf6c54e6eb8676fcd056fcb3b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