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温度、湿度、阳光等气候因素的组合决定着植物的分布。而植被,即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其类型同气候类型更呈现出鲜明的对应关系。例如,我国的水分条件,或者说湿度状况,受季风影响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趋向干燥,大致可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极端干旱地区五种类型。在植被分布上的表现就是:森林地带、草甸草原(或森林草原)地带、草原地带、荒漠地带、裸露荒漠地带等。同样,由北到南,随着气温变化,植被类型也有着从针叶林到针阔混交林再到阔叶林、雨林的变化序列。在山地,从低到高植被的地带分布更为显著。当然,我国的地形、气候条件远比这三个简单的梯度复杂,植被类型分布的制约因素也更多。
另外,不同的植被类型通过影响植被与大气之间的物质(如水和二氧化碳)和能量(如太阳辐射)交换来影响气候。随着气候变化,陆地植被如何响应、又如何对气候形成反馈,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门课题。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为1956年划定的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000年8月设立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总面积31.6万平方千米)、海拔最高(平均海拔4000多米)、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保护区。这个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共同的源头地区。到2006年年末,全国累计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其总面积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5%。
除了保护珍稀濒危的物种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外,自然保护区还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稳定地区小气候等重要作用。我国的很多自然保护区还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四川的卧龙和九寨沟、吉林的长白山、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广东的鼎湖山、甘肃白水江等2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