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海丰珠江啤酒分装有限公司与海丰县云水环保有限公司签订废水纳管排放协议仪式在海丰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厂区举行,标志着海丰县开启了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创新实践的序幕,实现对标推进生态优美、绿色清洁、健康安全、绿色低碳、治理创新、开放共享等“六个湾区”重点建设任务的有效实践。市生态环境局海丰分局、海丰县水务局、海丰县住建局有关负责人及签约双方有关人员共同到场参加了签约活动。
签约仪式现场。
变废为宝
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路子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与碧水攻坚战的深入推进,海丰县污水处理能力已有质的变化,但污水处理厂的运作依赖于微生物的活动,若缺乏碳源,微生物活力将减弱,对于污染因子的去除效果也将大打折扣,为了补充碳源,污水处理厂有时需要额外投放有机物碳源,保持微生物活性。
另一方面,啤酒生产废水有着耗水量大,废水产生量大的特点,但大多数啤酒企业需要经过多道处理工序,大量削减废水有机物才能排放进入市政污水管网。
显而易见,啤酒企业产生的废水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具有良好的可生化性和较高的含碳量,是污水处理厂“碳源”的绝佳补充。2020年底,国家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单,允许啤酒制造企业与下游污水处理厂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合同,共同约定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不再受纳管排污标准限制。市生态环境局海丰分局据此打破原有监管思维定式,结合企业实际,通过集体研究讨论,召集多方座谈,科学研判,推动实现啤酒生产废水变废为宝,为海丰县践行低碳发展理念提供了一次成功的实践案例。
污水处理厂尾水总排放口。
减负松绑
让制造型企业“轻装上阵”
海丰珠江啤酒分装有限公司是海丰县的税收大户,年纳税总额近400万元,但此前受限于标准限制,一直投入大量的资源用于开展污水处理,企业发展受到掣肘,经济效益无法实现最大化。而海丰县第二污水处理厂作为当前该县最重要的集中污水处理厂之一,仅2022年用于微生物碳源补充的乙酸钠等有机物采购数额就达到30余万元,无疑也是一笔很大的投入。
本次携手合作,为海丰珠江啤酒分装有限公司实现根本减负,助其轻装上阵,多创税收,提供了有利条件。该企业污水处理站参照2022年度废水排放量31262吨及治污成本费用进行推算,此次签订预处理废水协商排放接纳协议实施后,预计未来一年内,企业可节省电能一年约7万千瓦时,实现一年约43.81吨二氧化碳减排,使企业节约20余万元的年污水处理费用。同时,更高的纳污限值也为企业松了绑,为企业日常合法经营提供了法规保障。海丰县第二污水处理厂也借助本次合作,进一步提高了污水处理厂污水氮磷去除效率和运行稳定性。
助力攻坚
削减东溪河流域水污染负荷
海丰珠江啤酒分装有限公司作为东溪沿岸重点污染排放企业之一,以往采用企业生产废水经过处理后直接排放进入东溪河的方式处理生产废水,此次协议签订后,经过该公司预处理的生产废水可经市政污水管网排入第二污水处理厂做进一步处理,有效削减了进入东溪河流域的水污染负荷,为推动国考断面水质攻坚与东溪河稳定达标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签约仪式受到各方高度评价,协议双方均对本次“液体营养包”协议的签订表示满意,海丰县第二污水处理厂负责人认为,这次成功签约标志着开创了污水处理厂与企业合作治污的新路径,为未来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的水污染处理模式进行了一次成功实践;海丰县珠江啤酒分装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通过协议实现了啤酒废水的资源化利用,为其他行业其他领域低碳节能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推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履行了企业责任,贡献了社会力量。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海丰分局贯彻落实省委“百千万工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和推进方式,全面提升行政效能,在依法监管的前提下,多为企业发展想办法,多为企业助把力,想方设法为企业减负轻身,把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到日常的监管帮扶行动上。
本次协议的签订,是凝聚各方力量,发挥集体智慧,充分沟通协调后取得的工作成果。市生态环境局海丰分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新合作模式下的监管方式,采取与之适配的执法监管方法,确保两家企业合规运作。同时将继续研究推广此合作模式更多的适配类型和发展空间,兼顾企业和治污的互惠共赢,推动经济与环境的高质量‘双向奔赴’。”
汕尾日报记者 洪笳荣
通讯员 曾国明 吕嘉宇 雷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