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美丽汕尾】古韵悠长博社村
  • 2020-11-01 10:51
  • 【字体:    

○蔡金针

甲西博社村,曾为甲子所辖地,也与甲子一样,有自己的“八景”。这八景分别是:“鹧鸪银滩、仙人踏石、莲峰叠翠、船山烟雨、斗门待渡、澳洋渔唱、金狮观海、古庙灵声。”

博社村位于陆丰市东南方向,离县城约有五十公里;在甲西镇西南部,距镇政府约 5公里,村域面积约 12平方公里。它处于瀛江水域西江水系,东边路经西山村进入省道 338线往甲子镇,直通惠来、汕头;东南部与鹿栏、鹿栏埔等村隔溪相望;南濒临波澜壮阔的大海,有石洪澳、金狮澳,船只可在此通运福建、上海、江浙、香港、新加坡等地;西面朝向连绵起伏的海甲山脉、人头嶂(有“甲子旧八景”中的二景“莲峰叠翠”与“仙人踏石”,也是博社旧八景中的二景),路经客头、华埔、海甲新饶等村落,登岭上古驿道过海甲岭可往湖东、碣石等镇;北部直达省道 338线,经南塘、博美等镇通县城、广州等地。

博社村依山傍水,南临南海,过去东边为深港溪、南面为鹿栏溪、西部为北洋溪(又称澳洋),形成三溪汇源的独特风光宝地,溪流来自海甲山、人头山、灯芯山、马跃池山、鹅翁山、蝙蝠石山、第一水及周围村落,汇聚北洋溪,自西往东,经鹿栏溪、濠溪、石头潭,构成西江水系。据清康熙四年范可楷《石帆纪略》记载,“限一洋田,隔二里许,翻身逆跳,结北輋祖地,乡进士蔡春迈先生发科。开祖于有一阳基,曰骊龙吐珠,盖山川钟美此姓,亦不得谓西江水末,一能限之,海甲山绵亘数十里,中有一峰,曰莲花尖,浣霞映日,亦甲城八景之一者”,得知澳洋是甲子所西江水系的发源地。因为甲子门有“潮来人字水”之说,以天后宫朝“六十安澜”处为界,东为瀛江水系,即东溪、鳌江;西为西江,即西河、濠溪、澳洋。西江水与瀛江水汇在一起流出甲子港,直奔南海。

博社村原由桥头、寮仔、瓦浪、博社、城仔等村落组成,村南有一座古老的石桥,邑中一位庠生改村名为“桥头”;溪墘麒麟石有摩崖石刻“桥头旧社”,故又称“桥头旧社”;据明崇祯十一年拔贡蔡若凤撰置的《重修斗门碑记》记载, “祖登瀛公,自福莆来,始居东岐堡,再世而迁桥头,三世而迁博社,继又卜吉而转桥头永为世居,以博社额其里焉。”故取名“博社”,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又因靠北的山坡有原著人住过,故称“北輋”,清乾隆十年的《陆丰县志》却称“白輋”。该村土名为“北輋”,旧称“桥头”,俗称“桥头旧社”,雅称“博社”,后称过“博华”“爱社”,今改为原称“博社”。

早在唐开元年间,已有人口在澳洋一带居留,至宋末元初已形成乡村规模。据编辑的《甲子镇志》第二十二章《文化》第一节《名胜古迹和古墓及出土文物》记载,上世纪“公社化时期,称为甲西四大古乡之一的博社乡社员在平整宅基地时,挖到大量铜钱(近二箩)。铜钱最早的有唐朝之开元字样,其他朝代的和同朝代而不同年代的铜钱计十余样。”从这些出土的铜钱中,我们可以初步追溯到唐开元年间,博社乡已有先民在这里居住或劳作。南宋年间,有庞、范、杨、黄、方等三十多个姓在此聚族而居,博社村至少有近千年历史。

最近,家乡族人在灯芯山对面,靠后涌山(因该地有一墓葬,主人洪侨进士,后改称“进士山”)附近的蝶地山一带,修先祖墓地,无意间挖到一古墓,陪葬品有一油壶及三枚古币,三枚均是宋币,显示年号为“崇宁通宝”,距今已有900多年。据族人介绍,蝶地山前面,曾是一片溪流,过去海水涨潮时,有咸水溢入。从这些,可以推测博社乡蝶地山,在900多年前已有人在此劳作过。

博社村原是个多姓氏群居的村落,有三十多个姓迁入又迁出,今仅有蔡姓一个,属于单姓村落。据清乾隆二十六年四月《国王古庙碑记》(七通)记载,有石姓居住的石柱巷、马姓居住的马街巷、龚姓居住的龚厝巷、林姓居住的当铺巷,五联巷有方姓、朱姓、范姓居住过,等等;最后迁出博社的是石姓、林姓,分别迁居甲子与湖东、甲西镇可和村。原由桥头、寮仔、瓦浪、博社、城仔等村落组成的多村落格局,因他姓陆续迁出,仅博社这个古村落保存下来,其它村落均为消失,挖掘时还能找到瓦片或旧墙脚,现有四个自然村。博社始祖蔡登瀛之孙蔡班中式元代举人任循州儒学教谕后,其子孙于明洪武初年迁居下灶(俗称下灶蔡,即今属河西镇)。

明清中后期,许多地方出现倭寇、山贼、海贼,土匪猖獗,社会动荡。博社村民团结一致,保卫家园,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和聚居的安全感。据民国六年秋八月蔡锦奎和蔡燮尧等两位前清庠生合撰的《祖姑义烈碑铭》记载,清朝康熙六年,倭寇侵犯沿海一带,甲子所城被围,博社乡蔡起逢和蔡绍乐父子率村众前往甲子所城解围均被掳。年方十五岁的蔡恭默得知族人被掳,于是挺身而出,机智勇敢到倭寇船上麻痹欺骗敌人,换回父兄及村众,尔后,目睹亲人登岸脱险,毅然投海身亡。

【美丽汕尾】古韵悠长博社村 1,604,170,261,000 703e787018d844a391d55055743f9b26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