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水库是我市一座大型水库,兴建于1958年,1960年竣工。集雨面积156平方公里,总库容1.06亿立方,正常库容8192万立方。
龙潭水库近景
近日,记者来到龙潭灌区管理局,了解龙潭水库的前世今生。龙潭灌区位于陆丰市东南部,以龙潭水库、巷口水库作为主要灌溉水源,尖山水库作为调节水源。由1条总干渠、8条分干渠和154条总干渠直属支渠组成了灌区主要的灌溉渠系,其中总干渠长44.78km,分干渠和直属支渠262.02km。灌区范围北起陂洋镇,南至碣石、湖东、甲子等镇,东与惠来县接壤。是一宗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重要工程。担负着陆丰市东南片的“三甲”地区、碣石、南塘、湖东、内湖、华侨等镇场90多万城乡人口的生活生产用水和20多万亩农田灌溉任务。
为什么要修建龙潭水库?
1958年,陆丰县东南部包括甲东、甲西、甲子、湖东、碣石、南塘、博美、陂洋等乡镇,及华侨(后升格为华侨管理区)、铜锣湖两个国营农场,还有国营东海岸林场和湖东林场,总面积达830.5平方公里。当时区内耕地面积44.96万亩,人口27.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06万人。
陆丰东南部两条较大河流,乌坎河和鳌江河,但都是潮水河,潮水上涌、咸淡混杂,河流集雨面积不大,径流处用率很低。另外,尚有南溪(又叫碣石水)、湖东溪等,但都属季节性小河流,作用不大。因而山水田林关系失调,生态平衡被破坏,故历来水旱灾害频繁,尤以旱灾为甚,素有十年九旱之说,民谚“三日无雨火烧埔”,说的就是这一情形。历史上每遇大旱,田园龟裂黄土裸露,农作物荡然无收;赤地如焚,饿殍遍野的惨状时有出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海陆丰大旱,造成大饥荒,给后人留下恐怖的记忆。当年陆丰饿死十三万多人,陆丰东南部饥荒状况更为严重,单单甲子镇就饿死了一万三千多人,甲子万人坟就是当年饿殍的葬身之处。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修塘坝入手,大力发展水利。至1957年,在陆丰东南部共建成小(二)型水库15宗,塘坝17宗,总蓄水量505万立方米,然而只能解决部分农田灌溉用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落后水利状况,群众迫切希望能从其他流域引用水资源,发展灌溉事业。
1957年初,陆丰县水利局根据县委指示,在惠来县治理龙江水系规划的基础上,派出水员进行勘查后,决定从附近的龙江流域龙潭河段引水灌溉,于1957年7月编制了《陆丰市龙潭河一引水灌溉工程初步规划任务书》,拟在陂沟区龙潭乡桂坑村附近填筑土坝,引水灌溉南塘、博美、两城(今“三甲”地区)三个区农田三万亩。广东省水利厅接到报告后,同意列为省重点项目,于同年九月,由省水利厅工程局派员前来勘查,提出《陆丰市龙潭河水库初步勘查报告书》,决定列为1959年度重点工程,进行了库区和灌区地形测量,及坝址地质钻探工作,由省厅工程局负责工程设计工作。1958年5月,在“大跃进”形势下,省水利厅决定将工程下放地方兴办,由陆丰县水利局技术人员负责进行设计,后来编写成《陆丰市龙潭水库设计书》上报。
举全县之力修建
龙潭水库的初步设计,以灌溉为主,以发电为附。原为中型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68米,库容5870万立方米,集雨面积147.6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2.2万亩;涵管出口和总干渠头行跌水,两处电站计划装机5台共1460千瓦。主坝按五十年一遇设计,二百年一遇校核。1965年以后,因土坝经过加固加高,集雨面积经过核实,改为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
主坝坝址所在河谷狭窄,两山对峙;河床岩石裸露,坝基为岩石基础;岸坡为冲积、坡积及残积物。枢纽工程除主、副坝外、还包括放水涵管,输水隧洞、泄洪闸和坝后电站。枢纽总体布置,充分利用了有利自然条件,布局合理。
1958年8月,工程初步设计完成后,陆丰县委即组织受益地区进入施工。万事开头难,在技术力量不足、设计工作尚未全面完成,施工设备、材料十分缺乏情况下,匆促上马。1959年初,土坝开始填土,由于施工围堰和导流渠设计标准偏低,过水能力不足,加上劳动力又未能按计划上齐,恰好当年二月下旬,春汛早临,猝不及防,导致上游围堰漫决,土坝已填的三万立方米土方被洪水冲走,被迫调整施工计划,主坝停止施工。附属工程,留下部分民工继续进行施工。龙潭水库修建工程遭受了一次挫折。
围堰漫决的教训,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水利建设是利用、改造水资源环境,如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尊重科学,将会导致严重恶果。因此,1959年土坝复工后,工程指挥部对工程的计划安排和施工质量等问题,加以特别注意。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对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均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注意做好政治思想工作,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工程在陆丰县委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大力支持,在寒风凛冽的山沟里,干部和民工为了早日完成工程建设,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苦干实干,土法上马,经80多天,日夜奋战,1960年1月6日,主坝竣工、建成一座坝顶长190米,坝高43米的均质土坝。但由于缺乏历史水文资料,技术力量少,设计考虑不周,资金和施工设计不足,急于求成,致工程质量欠佳。1960年6月9日,库区降大暴雨,10日水位猛涨至71.13米,土坝初次遇到高水位,出现沉陷、袭缝和漏水,陆丰县委及时组织抢修,才化险为夷。
龙潭水库灌溉工程主要由受益乡镇组织劳力兴建。建筑物资金由国家资助。广大民工在工程指挥部和受益乡镇党委领导下,靠两只手和简易的施工工具,劈山开渠,跨壑飞虹,填、挖成总长44.789公里的总干渠,还有分干渠、支渠等共长534公里渡槽8座。工路桥6座,渠道的分、泄水闸及其他水工建筑物,星罗棋布,施工规模和工程量之大,为陆丰历史前所未有。
龙潭水库枢纽工程,国家先后投资972.5万元兴建。总计完成土方82.08万立方米,石方14.42万立方米,耗用钢材729吨,水泥4140吨,木材1663立方米。总共投入502.6万个工日。
龙潭水库建成后,曾于1964年和1975年除险加固;1966年对溢洪道进行改建。最近一次除险加固是2000年。这就是日前记者所看到的龙潭水库。
龙潭水库的效用
龙潭水库为年调节水库。它由前期的灌溉为主、发电为附,演变为如今的严格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加强用水管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陆丰东南部的发展变迁。
龙潭水库建成前期,由于水库运用涉及面广,故防洪与兴利,发电与灌溉,以及库区淹没与蓄水之间均存在一定矛盾。防洪调度,汛期以确保主坝安全为主。充分利用调节库容,为龙江削减洪峰,尽量减少水库下游的洪涝灾害。兴利调度,灌溉季节,首先保证灌溉用水,其次满足发电需要;非灌溉季节,一般用水,则在晚上用电高峰期放水,结合发电。龙潭坝后电站在1986年以前,一直是陆丰的主要电力来源,动态效益十分显著。
灌区范围内,长渠跨山岗,龙水滚滚流,水龙伏旱魔,黄土变绿洲,荒滩成良田,处处见新楼。昔日目涩埔,今日粮茶旺。群众说:辛苦一时,福荫后世。旱魔作孽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
龙潭水库在汛期防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1987年汛期为例,龙江下游发生大洪水,堤围危在旦夕,水库及时关闸、错峰,使龙江的隆江河段堤围转危为安。
1969年冬起,甲子镇引用龙潭水,缓解甲子镇城镇和渔业用水紧缺状况,还通过西坑水库,补充解决湖东镇的用水。
龙潭水库水面宽达6.9平方公里,溶氧充足,天然饵料丰富,是放养淡水鱼类好地方。
龙潭水库综合效益显著,为振兴陆丰东南沿海地区,促进工农业发展,改善灌区生态环境,作出了重大贡献。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