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者
这个烟火人间,有些人一出生落地,老天爷赏饭吃,带着主角的光环;也有些人,靠自身努力,也不过勉强谋得碎银一二,得以苟活,一辈子都是在扮演“配角”的角色。那些大自然的生物,在被加工处理后,送到餐桌上时,也依然有主角与配角之分,就如“毛虾”,我们陆丰人称之为“梅虾”,它一辈子都是配角的命。
毛虾,顾名思义,大致可理解为像毛发一样轻、一样细的虾。又为什么会称之为梅虾呢?明代《闽书·闽产》:“虾有赤虾、黄虾、沙虾、水港虾、斑节虾、白虾、狗虾、芦虾芦花所变、梅虾梅雨时出、泥虾稻花所发,暴而槁之。”梅雨时节成熟上市,因而称之为梅虾,该记载为梅虾名称来源提供了出处。多年前,在乡下老家,午后鱼贩用自行车载着两竹筐梅虾,味道里鲜腥混杂一起,极为诱人。那时候,我认识的虾里,梅虾就是最小的,甚至我都不觉得这是虾。鱼贩在吆喝时,梅虾已成粉红色,极像梅花的白里透粉,我觉得这才是乡村人将“毛虾”称为“梅虾”的原因。
梅虾,因为小,被民间称为虾皮,在东北也被称为虾米,在沿海均有分布,产量最多还是在渤海沿岸。长约一寸,体形侧扁,虾皮和壳极薄,白里带淡红色。生长迅速、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强,应属于食物链里的最底端了。清代胡世安在《异鱼图赞补》里甚至这样说:梅虾数千万尾不及斤,五六月间生,一日可满数十舟,色白可爱。当然了,数千万尾不及斤,这实在太夸张了,但也侧面说明梅虾,真的是“毛毛虾”。
虽说梅虾体小壳薄肉少,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锌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虾皮中的钙和磷含量在水产品中最为可观,常吃虾皮对儿童和成人都有好处。因此,也被称为“天然的钙库”。此外,梅虾还含有一种“超级维生素E”——虾青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延缓衰老,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乡下以前对于梅虾的吃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其腌制后,打上一两个鸡蛋搅拌后,再放入锅里蒸熟,也称之为“梅虾解”。乡村人也没有多少讲究,为了节省柴火,也不会专门放到锅里蒸,而是在傍晚时煮一锅番薯给猪吃的时候,跟着番薯一起煮。揉杂番薯锅气后的“梅虾解”,不是一种单纯的咸香,更多的是一种烟火味道。另一种是鲜梅虾煎蛋,营养高,鲜香诱人,乡村人比较少做,到底还是奢侈了一些。毕竟制成“梅虾解”,还可以下几顿饭,而香煎鸡蛋的话,一顿而已。那时候,要找点下饭的菜,都不容易。现在餐厅里,极少见到“梅虾解”,而鲜梅虾煎蛋还能偶尔遇到,而小银鱼煎蛋应该是从这道菜衍生而来的。在这两种做法里,梅虾算是有点“主角”的味道了。
将梅虾晒干后,再变成其它菜的“配角”,则是梅虾扮演得最多的“角色”,这时候的梅虾有另一个说法,叫“梅虾干”。以前乡下很少人自己晒梅虾干,一般都是直接买现成的。其实晾晒虾皮也不复杂,渔民把梅虾捕捞上岸后,用大锅煮熟,然后将梅虾平铺在席子上,经过两三天暴晒,就变成梅虾干了。梅虾干作为配菜辅料,主要的作用是可以增香补钙,增香是传统菜式使用它的目的,而补钙则是后来研究发现的,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乡村老家的人最喜欢的是将梅虾干去炒,然后跟其它“起鼎菜”一起翻炒,作为咸茶的菜料,那香气实在太香了,太诱人了。我乡下老家村子小,村头炒梅虾干,村尾都可以闻得到。陆丰民间在冬至来临时,会做一种“冬节鸽”的菜粿,馅料里一定会加上梅虾干,只有这样,菜粿才会香。除此之外,陆丰很多民间的菜式,也会加上梅虾干,比如做姜醋蛋、炒韭菜、包饺子、拌香菜、炸丸子等等,也可以煮汤、煮面、煮粥,也适合给孩子作辅食用。
将梅虾腌制后,经过发酵,再捣成粘稠状,就成了浅紫色的梅虾酱,这是中国沿海地区、香港以及东南亚常用的调味料之一。我以前倒也不知道,只是这几年不少餐厅喜欢将梅虾酱跟螺肉切片后搭配,梅虾酱的咸香与螺肉片的鲜美弹牙,可以在口里弹奏出一曲美妙的乡间小夜曲,让食客体味到一种来自美食的愉悦与享受。这是食不厌精的食客们,锲而不舍对食材加工手法的探索和创新的结果,如同哥伦布探索神秘的海洋世界一样,充满好奇与未知。
几年前,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让一首袁枚的《苔》无意间走红:“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用苔花形容梅虾,再也恰当不过,即便就是配角,也一样绽放生命的光芒。但我更喜欢陆丰本地民间这句俗语:“高鸟高处飞,低鸟低处飞,无毛的鸟贴地飞。”梅虾,如果在鸟的世界里,那应该是无毛的鸟,虽然无毛,但仍然坚持在飞——即使是贴着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