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周末写真】写作应不断追求内在的勇敢和丰饶——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得主陈再见访谈
  • 2023-11-12 12:48
  • 【字体:    

陈再见,1982年生,广东陆丰人,现居深圳。中国作协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花城》《钟山》《作家》等发表作品一百多万字,并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选载。著有长篇小说《六歌》《出花园记》《骨盐》,小说集《你不知道路往哪边拐》《青面鱼》等六部。曾获《小说选刊》年度新人奖、广东省短篇小说奖、深圳青年文学奖等。2018年9月出席第八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2021年12月出席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暨第十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


近日,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新鲜出炉,陈再见榜上有名。记者随即通过微信采访了他。

记者:首先恭喜你,近期连获欧阳山文学奖和广东省鲁迅文学奖。请你介绍一下这两个文学奖项,以及获奖后的感受。

陈再见:欧阳山文学奖是《广州文艺》主办的,算是一个刊物奖,即每年从所有刊发的作品中评选出获奖作品。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则是广东省最高的文学奖,五年一届。只是这一届有些特殊,因为疫情的缘故,评奖年度拉长为2016年至2022年,在七年的时间里、在全省的范围内,评选出较为优秀的作品。能前后获得这两个文学奖项,对我来说当然很开心。创作需要意料之中的持续,更需要意料之外的激励。我把它们当作一种“意外”的激励。

记者:你获奖的作品是哪一部?请简要介绍一下作品的内容。

陈再见:获得第二届欧阳山文学奖的是短篇小说《双玉鱼》,一部跟白字戏有关的小说,写人世间最质朴的“情义”。获得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的作品是小说集《你不知道路往哪边拐》,2017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六个中短篇小说,都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这次参评也是由花城出版社帮我申报的,感谢我的责编老师周思仪。

记者:从创作手法来看,获奖作品有哪些创新?

陈再见:小说集《你不知道路往哪边拐》里的作品创作时间都比较早,大概是十年前写的。《双玉鱼》写了也有四五年了。所以说,它们在创作手法上谈不上有什么创新,只是在我的创作履历里,它们算是我某个阶段的代表作,体现了我那段时间的创作状态、处理题材的方法和想法。当然,现在回头看,它们仍是我较为满意的作品,而我潜意识里总觉得可以把一个东西写得更好,则是很正常的“受虐式”心理。我更是如影随形。基于此,我对它们仍有诸多不满意。况且,写作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过程,而是一个不断“祛魅”的过程,一些不重要的偏执、魅惑、庸俗和出格的习性,都要抛下——或者说,我对创新的理解开始由外及内,比起外在的艳丽和独特,内在的勇敢和丰饶,似乎才是当下的创作者更应该去求索的东西。

记者:近几年你佳作连连,包括在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骨盐》,引起良好的反响。你怎样看待你当前的创作状态?

陈再见:从2008年开始写作到现在,我似乎没怎么变过。这里的“变”是指心态,不是外在的表现。当然,与刚开始写作时相比,我更加自信现在写出来的东西更为接近心目中设想的样子,尽管它依然不是“那个样子”(眼高手低几乎是每个写作者的通病,大文豪也一样)。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天花板现象”,包括给一些文学爱好者上课时,我同样这么说:要为自己的文学欲望设置一个合适的高度,太高,以大师为蓝本,很容易让自己产生不敢写的绝望的想法;太低,又极易自我陶醉和满足;房屋里的天花板就最合适不过,不高不低,看得见,似乎踮踮脚尖又可以摸得着(实际上也很艰难),这种不高不低,看得见摸不着,又好似可以够到的状态,才是创作者最好的状态。我不知道自己目前是不是处于这种状态,至少从心态上,是的,而且,一直是,从未改变过。

记者:你下一步的创作计划是什么?

陈再见:我正在准备另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收集素材和消化过程让人极其痛苦。要想结束这种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进入写作状态——但愿新的一年可以顺利进入。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名家点评:

陈再见的小说底蕴深厚,他的叙述貌似谦卑,其实底气十足。他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他的生活积累和文学储备,不滥情,也不炫技,成为岭南小说作家中别具一格的异质的存在。

——著名文学评论家  王干

陈再见的小说着力写那些生活在主流视野之外的个体生命是如何前行、如何感觉的,以及他们如何在悲欢中体味生命的博大、在生与死中争得灵魂的价值。他的写作,为那些极为平凡的、被许多人视如草芥的生命保存了曾经活过、爱过、痛过的证据。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谢有顺

写作在陈再见身上呈现出一种可喜的状态:成长。文学意义上的成长实际也是作家本身的成长。他的小说背后都闪现着一种体察俗世、熨帖人心的眼神,以及笔力逐渐从表层冷暖深入内在顾盼的潜藏的文学冲击力。

——茅盾文学奖得主 著名作家 徐则臣

“陈再见着力关注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的转变,并以一种温和而执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陈再见亦有三种形象:乡土中国的讲述者、城市生活的观察者、先锋小说的承传者。”

——著名评论家  李德南


陈再见主要作品介绍:

长篇小说《出花园记》,20万字,2020年10月于花城出版社出版。

1997年,罗一枪、陈静先和马玮发小三人一起度过了虚岁十五。按照潮汕风俗,他们得在这一年“出花园”(成人礼)。自此开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争强好胜的罗一枪跟随哥哥闯深圳,闯出名堂;出生村干部家庭的陈静先,考入中山大学、成立创业公司;马玮当学徒、进厂打工,历经波折实现文学梦……时隔二十年的一次“回乡团”活动中,本已渐行渐远的童年玩伴重聚,家乡已经大变,人生的境况也已不同。故事人物的经历融入时代变革的长河之中,一代青年人携带痛和爱的成长、闯荡和追寻,重现了粤东沿海乡村与城市的“光辉岁月”。

《骨盐》是80后实力派小说家陈再见的长篇新作。

本书四章,分别以唐叶修、马可君、唐雄和唐宁国四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多声部叙事交织呼应,补全了一个发生在南国小城边缘的故事。唐叶修的弟弟唐宁国从精神病医院逃走了,为了寻找失踪的弟弟,唐叶修选择了报警。在警察马可君的步步追查下,唐家曾经的一段苦难经历逐渐浮出水面,苦难的源头直指海东城当地赫赫有名的房地产商唐雄。二十年前,唐叶修和唐宁国的父亲在一起宗族械斗中被唐雄打死,长大后的唐宁国自制雷管为父报仇,却误杀了唐雄的司机,坐牢八年后又被强制转入精神病医院,成了一位“精神病患者”。唐叶修则在父亲死后选择以沉默面对现实,并接受地方政府的资助读了师范大学,成为了一名英语老师。原本只想过平静生活的她,因为弟弟的失踪不得不开始正视曾经的痛苦回忆。“有些事情,年月久远,早就变了模样,小说家也无法将它们恢复原貌。”这一次从医院出逃的弟弟决定用自己的生命,引导姐姐找到二十年前埋在盐埕地下的一具无名尸骨,让曾经的另一段隐秘故事重见天日。马可君作为一位外乡人,处在海东城复杂交织的人际网外,本是调查事件的最佳人选,但面对“唐宁国失踪案”和“盐埕地白骨案”,以及善恶难辨的唐雄,秉持正义之心的他也感到了绝望和无力……

《珍稀之物》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

《珍稀之物》是80后青年作家陈再见的中篇小说集,《风台赶鱼人》《珍稀之物》和《旁观害羞者》收入其中。三篇小说的主人公均为中学语文老师戴清弢,他生活在繁华都市,同时又背负着充满“恨意”出走的县城背景,生活圈子貌似稳定无忧,情感世界却摇摇欲坠,脆弱不堪。小说揭示了深圳新移民“飘萍无根”的精神处境,书写他们真实的怯懦、渴望、困顿和挣扎。

中短篇小说集《你不知道路往哪边拐》,收入《你不知道路往哪边拐》《鸟儿走在回巢的路上》《皮小姐》等作品。

作家书写他所熟悉的中国南方乡村社会,充满海蛎子气息的人情世俗,也写他观察到的城乡巨变,转型社会面临的现实和矛盾。他将乡村、城镇、城市三种生活场景打通,温和执着地表达他的所历所见所思。

《青面鱼》是80后青年作家陈再见的首部中篇小说集,收录了《蛇类》《母辈》《殊途》《弃儿》《鱼生》《天桥》等六篇小说,讲述了一群小人物的生存境况: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不幸,在不幸中挣扎,寻找最终的归宿。


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获奖作品名单

(以作者姓氏笔画为序)

【周末写真】写作应不断追求内在的勇敢和丰饶——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得主陈再见访谈 1,699,735,704,000 b6bc09d064bb4a0f9a511eed1a1f682c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