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周末写真】一名追光的诗写者——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庄海君
  • 2023-12-02 10:04
  • 【字体:    

庄海君,一名追光的诗写者,二十多年来,他执著地追逐着自己的文学梦,致力于诗歌与散文诗的创作,以“诗歌写出心灵的光年,希望以诗为灯,观照自己及他人”的文学初心,行走在诗与生活间。2014年出版诗集《风与花的爱情》,并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2016年出版诗集《十个太阳》;2020年出版诗集《我们一生》;2021年当选为汕尾市作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团成员、副主席;2022年出版散文诗集《海陆散曲》;202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庄海君对记者说:“如果说我的诗歌还有一丝温度,还能坚持最初的梦想,将经历的时光一抹一行的描写,那一定是来自于故乡的呼喊,来自于祖父母昼夜赋予的点滴情感。”庄海君从初中开始便接触诗歌,并进行了文体的写作探索,从完成第一首诗到第一次在校报上发表诗歌,后来与几个同样热爱诗歌的同伴,创办诗歌社团,这让他有了一种精神家园般的归宿,自此他不断地阅读、积累关于诗歌的知识,充实求学路上的空白。

生命恍若一首诗,在诗与生活间,风雨霜露同行,有过坎坷的命运,也有过美丽的彩虹。面对这些,庄海君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五岁时的他便失去了父母双亲,与其两个弟弟跟着祖父母一路漂泊,与风声夜色为伴,即使不断地搬家、求生活,但每迁移到一个地方,其祖父母都先为他的学费奔波忙碌,七借八凑,有时为了一纸笔墨,忍耐一些丢弃而来的言语与眼神;幸运的是其祖父母从未放弃对他的教育,要他把生活当成口袋里的书,一页一页地读下去,把日子翻成新的日子;在诗与生活间,他感受到文学的伟大力量,而这些往事都成了他日后作品里的时光。

文学是心灵光年里的梦,也是一次奇妙的旅程。庄海君是一位文学有缘人,在他的求学之路上,遇见过许许多多的好老师与文学有缘人。据他所说,影响他最深的是高中时代的张凡老师与大学时期的庞丽萍老师,他们都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文学心灵,让他的文学之路走得越来越远;再后来,他得到了柳成荫、王万然、石磊、冷梅等人的指导与鼓励,让他一直坚持在文学创作的路上,乐于读、勤于写,做一名用诗歌写出心灵光年的坚守者与追光的诗写者,追逐着他的文学梦。

文学路上,庄海君也有过彷徨的时刻。毕业后参加了工作,一些莫名的压力与生活的气息让庄海君一时成了文学的边缘人,无边无际的彷徨着、漂流着,在这样的路上走久了,便深陷于苍白的日子,离文学的身影也越来越远,甚至渐渐忘却了当时写下的时光。所幸的是工作之余,一场由汕尾日报社策划的“文化之旅”洗礼了庄海君的文学道路,他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单是2016年这一年,他的作品就有19次在《汕尾日报》的“文化之旅”专版刊出。

“只有忠于文学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文学”。庄海君在追逐文学路上,像一场风雨、一缕阳光,或一颗微尘,介入生活,到生活的低处去,在低处点亮自己的文学光芒。2013年参加广东省青年作家的培训班,2016年参加第二届中国网络诗人高级研修班。尔后,庄海君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学工作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文学的奔跑方向,在创作中体验一些诗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把文学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诗歌创作中,庄海君的理解更加体现在诗歌的深度与追溯于“根”的描写中,他常把乡情当成他诗歌里的主旋律里,尝试着触及内心的抒情;在散文诗创作中,庄海君对散文诗的形态有了新的思考与认知,并开始寻索散文诗的真正表达形式,对一些新形态的表达方式不断的推敲、思索,对一些事物的表象理解更加深透的突显、表达。

据悉,今年是庄海君进行文学创作的第二十三个年头,距他第一次发表在《卫城文苑》上的诗歌《仍是一片枯叶》刚好二十年。二十多年来,他创作了二百多万字,尔后他的作品陆续出现在《红海潮韵》《蓝风》《汕尾日报》《汕尾文艺》《东岸》等市内刊物上;现如今他的作品更是频频刊于《诗刊》《中国校园文学》《阳光》等国级刊物,《星星诗刊》《散文诗》《散文诗世界》《草堂》《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绿风》《星火》《牡丹》《南方日报》等省级刊物,共计有40多万字发表在国内正规出版的刊物上;另荣获了十多项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等主办的国级奖项,二十多项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教育厅、《星星诗刊》杂志社等主办的省级奖项。

庄海君坦言:“文学创作需要生活的灵感,文学作品需要生命的光芒,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一次新的征程。”他在文学创作之余,除了阅读一些文学经典作品以外,也会读一些文学理论作品,如柯蓝先生的《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夸西莫多的《诗歌的普遍意义》等等。除了阅读,庄海君还懂得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创作的源头,找寻创作的灵感,乐于思考,勤奋写作。他知道文学创作与生活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坚守文学初心仿佛要在一片巨大的孤独中徘徊,寻觅现实与梦境的每一次转换,然后接纳更多的世事浮沉与变迁,一次又一次地交出自己的灵魂,去思念一些人、感怀一些事物,才能回归到内心真正的意义,创作出更有光芒的作品。

近年来,他的作品越来越趋向于家乡文化风景、风俗民情的探索与研究,多维度地凸显家乡的人民精神、历史传承等主题。比如他的新书《海陆散曲》一上市就引发了关注,颇受好评,这是一本由汕尾市散文诗学会资助、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散文诗集,全书采用散文诗的形式,分有海陆丰名片、多彩城区、红色海丰、金色陆丰、绿色陆河、蓝色红海湾等六个专辑,共收录了一百章作品,每章作品均配有相应的图片与解释,记录了海陆丰大地上的一些人与故事、名字与文化。

“我们所写的恍若生命中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其实很微妙,仅靠双眼去观察是不够的,还需用心去倾听这些生命的声音,关注当下的黑与白……”二十多年文学创作历程,不管是《风与花的爱情》中的生活之光、《十个太阳》的生命之光,还是《我们一生》的亲情之光、《海陆散曲》的乡情之光,庄海君始终坚持做一名追光的诗写者。而文学这一道光,不仅将他的文学之路照亮,也像是一个伟大的符号呈现在他的眼前,更多饱满的情感与表情涌入他的生活中,不断鞭策着他,不忘文学初心,以弘扬和传承家乡文化为主线索,让文学作品的光芒有锐度、高度与深度。

一路走来,在诗与生活间,他坚持追着光创作。诗歌或散文诗,他都渴望用一种情感触及作品的内核。正如庄海君所言:“如果我能够在生命的卷册中,捕捉到诗歌的时光,我要感谢我的祖母,是她用粗糙的双手构建了美丽的灵光与生活的滋味,在诗歌的长河中给予了我无私的情感。”从城市的夜色灯影到村庄的炊烟鸟鸣,现实与梦想的转换中,庄海君一次又一次地接纳各色的生活姿态与表情,但始终坚持着最初的文学之心,常怀真诚与感恩之心,善待每一个人,写一些诗行,记录一些名字,以诗为灯,观照自己及他人,而这一盏灯正是他的祖母燃起的,照着他的身影,在文学路上一路前行,走得更远。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周末写真】一名追光的诗写者——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庄海君 1,701,453,876,000 1a4a7c3c45fa4e24a90b1bb5f53a9f08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