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者
“居不可无竹,食不可无肉,无竹使人俗,无肉使人瘦,要想不俗又不瘦,就吃笋炒肉。”这是我一个朋友好几年前因看了竹子后,触景生情吟诵起来的。我听后觉得有趣,便记住了。
竹子,一直是中国历代文人心目中高风亮节的精神所在,是清雅高洁的象征,也是“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一。而竹笋,则是竹子生长的幼芽。竹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食用部分为初生、嫩肥、短壮的芽或鞭。按照采挖的时间,又分为冬笋和春笋。冬笋的笋牙大多是在夏末秋初开始发育成笋,在冬天生长缓慢,到次年清明前后出土就是春笋。初冬,笋体肥大,笋撑呈黄色,称为冬笋。
竹笋柔嫩清香,味道鲜美,因此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蔬中第一品”。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曾在《闲情偶寄》感叹:“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竹笋不仅在食用上受欢迎,还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备受民间喜爱。竹笋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是一种低热量、低脂肪的食材。中国在古代已经开始吃笋了,《诗经》有云:“其簌维何,维笋及蒲。”竹笋自古就被视为上好的蔬菜,而且还衍生出吃竹笋的文化来,如晋代戴凯之著的《竹谱》、宋代僧人赞宁著的《笋谱》。甚至在唐代为了满足宫廷食笋的需求,还设置了六品官职“司竹监”,司竹监除了负责皇宫之内的竹、苇种植养护,就是专门种竹供笋。
竹笋,在传统文化里,被视为幸福、吉祥和长寿的象征。因此陆丰民间红白喜事,竹笋汤几乎是逢席必上,而且是安排为第一个菜上席,潮汕话谐音寓意为千子万孙,福寿绵长。还有更有心的,放一个红色的喜字,以示喜庆。近几年,竹笋汤上席面的次数减少了一些。因为竹笋汤除了寓意好,其价格档次还是相对偏低的,因此也逐渐被淘汰出宴席。
陆丰常见的竹笋汤,是先用去壳的鲜虾爆炒出虾油,再倒上提前备好的剪成丝的香菇,剪成小片状的小鱿鱼,切成丝状的白猪肉一起翻炒。等佐料香味一出,再倒入正在煲竹笋的锅里,加盖一起煲。而煮竹笋的汤,则常是用煮过鸡或猪脚的高汤,这样的汤水才会香甜。经过几个小时的文火慢煲,起锅后,再撒上芹菜段,提味吊鲜。这样的白笋丝带红虾油,香菇丝鱿鱼片若隐若现,绿芹菜点缀其间,香味扑鼻,色香诱人,真不愧被民间称之为“蔬中第一品”。说是竹笋汤,也没有多少汤水,严格意义来说,还真算不上汤,只因为竹笋带点汤水,也就勉强叫汤了。
其实,三十年前,以竹笋丝做汤,在陆丰本地也不是过年过节都能吃到的菜。以前交通运输不便,山里的竹笋不容易运到沿海地区,想要吃点竹笋也困难。另外,烹饪竹笋需要大量的油脂来化解竹笋的干涩,竹笋本身没有味道,需要借用其它佐料的香味,才会变得鲜甜。因此,在物质贫乏的过去,即便有竹笋,也很难做得好吃。正因为这样,竹笋汤一直是摆席才时常见到。记得我小时,乡下老家有老人去世,出殡那天,这家人摆席时上了竹笋汤。那是村里第一次丧事用上这么稀罕的东西,让村里人谈论了好长时间,以至于今日讲到竹笋时,我仍然会想起多年前的那场白事席上的竹笋汤。当然,我也没有吃到,只是耳闻了村里人的讨论罢了。
大概是二十多年前,小弟来城里读书,与我一起住单位提供的宿舍,我自己开了伙食。那时,常常在傍晚下班后去贸易城楼下的市场买菜。有一次,在贸易城门口遇到一个老人,用一个蛇皮袋垫在地上,摆卖一点东西。记得有鸡蛋,还有干的竹笋,有没有其它东西,我倒是忘记了。当时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还在为生活而奔波,百感交集。自己也不见得过得如意,但仍然见不得这样的场面。我上前买了鸡蛋,顺便问干竹笋怎么来的。她说是从梅县的娘家做客带回来的,想拿出来换点钱,补贴家用。虽然不知道如何烹饪,但我还是买了一些。按平时处理菜干的方式,将竹笋干浸泡后,再去煮三层肉。只可惜,那个高压锅的压力阀一转动,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酸臭味,打开锅盖都需要勇气。那一锅竹笋三层肉,没有吃上一口,就不得不倒掉了。多年后再回头看,自然知道问题所在,其实就是竹笋干没有多次浸泡,多次换水,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这些年,其实在市场购买制作好的竹笋汤,也是很方便,但可惜偏素少荤,而且口味常常比较咸。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家里在小城的贸易城市场、红光市场、洛洲市场都曾买过竹笋汤,都是这样的风味。少些油水作料,是为了便宜,这点可以理解。只是为什么这么咸呢?口味不对,再好的东西,也是不好吃的,这点确实成为我不喜欢市场里烹饪好的竹笋汤主要原因。可是由于制作真正好吃的竹笋汤,除了作料比较容易处理些,高汤和火候则是成了平常家里无法经常做的最大阻碍。因此,如果真想要吃竹笋汤,则只能去餐厅吃了。当然,并不是每次去食肆点竹笋汤,就能获得满意的口感。我常常会问点餐的经理,今天餐厅有没有办喜席,如果有,进而再问是否有安排竹笋汤这个菜,如果也有,那我就会点这个竹笋汤。因为这一天的竹笋汤,跟喜宴一样用工用料,会特别好吃。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至今仍然在用。
小城的食肆也不尽然全是竹笋汤,也有笋片,既可炒肉,也可以与猪排骨一起煮汤。至于腌制竹笋、用竹笋制作寿司之类的做法,本地也很少见过,至少我是没有见过的。即便如此,在食肆里,我也很少吃笋炒肉。倒是弟媳偶尔从清远英德的娘家带些整条的竹笋回来,然后分享给我们。母亲常将剥开外壳后的竹笋心切成片,然后经过多次浸泡换水,再去炒肉,觉得味道也是不错。家里的小朋友对于笋炒肉不大感兴趣,但竹笋汤则非常喜欢。其实竹笋其性比较偏寒,身体暗弱或胃偏寒性的人,还是建议少吃些。因为竹笋植物纤维多,肠胃脆弱的人也不宜多吃。
七年前,我曾参加省作协采风团到揭阳采风,报到那一天中午,接待方安排在接近揭西边的小餐馆吃午饭。揭西,乃是中国竹笋之乡。记得那天中午的菜,好多都是用竹笋做的,朴素而有新意。而揭西竹笋的细嫩甘甜,我此前未曾尝过,此后也是,味蕾记忆下的味道,至今难忘。
陆丰也有种竹笋,在城东高美那边,品质尚可,竹笋丝也很鲜嫩,很少硬实的。我也吃过多次,家里逢年过节常用其制作竹笋汤,这也算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