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旧事重温】曾经的吆喝声
  • 2025-06-28 09:58
  • 【字体:    

○赤玉

漯河是陆丰的母亲河,一河穿城过,把陆城分为南北两半,北边南堤路大街马街,南边北堤路迎仙街人民路延展铺开,两边各路小巷蛛网般密布于城镇之中,纵横交错,直通八方,穿街走巷也就成为昔日小商贩的一种营生方式。

那些年清晨时分,东海的街道还静默在睡眠中,一声“豆腐啦——豆腐嘞”飘扬开来,“啦”字延长四个节拍不止,“嘞”呼出即收,和晨雾相融,开启了一天的时光。

住在大菜园时,卖豆腐的是一名上年纪的大爷,一副扁担,两边扁平框子上两板豆腐;住白地沟时,常来兜卖的是骑着20寸永久牌自行车的中年男子,上下两板豆腐结实地绑在后车座上,吆喝声中的间奏一溜儿清凌凌的自行车铃声。只要吆喝声一进家,爸爸或妈妈就拿着白瓷盘,打开门等着,不一会儿白花花,热乎乎的豆腐就安放在餐桌上了。

豆腐是早餐必备,吃法极多。直接点酱油进口,豆香味儿盈满口腔。煎豆腐,少油慢火两面煎,起锅下酱油或黄豆酱,撒一撮葱花或芹菜粒,真是配粥佳品!蒸豆腐,清香雅淡。还有猪肝瘦肉豆腐汤,春夏枸杞叶珍珠菜,秋冬小白菜油菜,要不干脆一把香菜,都好吃得能吞了舌头!

后来听说吃豆腐可蘸白糖的,我倒是没吃过。

一直以来,豆腐应该是寻常百姓家最经济实惠又营养的食物了。时至今日,豆腐仍是家中餐桌常客,只是都是商场的包装豆腐,想起白磁盘里热乎乎的纯手工非转基因黄豆的豆腐,只能想念——“豆腐啦——豆腐嘞”。

有时上午九点光景,屋外就响起了“旧铜旧铁破鼎锡,纸皮报纸破鞋拖”的吆喝,声音粗犷,穿透力强,收废品的来了。家家户户,提溜着归置的纸箱瓶子,不要的物品,迎着声音出去,真的破拖鞋也收。

收废品的勤快,一天里吆喝声要循环几个来回,直到暮色四合,才渐渐隐退。

固定日子响起的吆喝声是"补鼎补锅头补钵啦",补锅匠几声吆喝声起之后,就在巷口显眼位置停下,把担子里的材料工具拿出铺开,等着客户上前来。锅盖柄坏了,铁鼎破了,陶钵裂缝了,他通通能处理。人寡言,活细致。看他补鼎,先用小铁锤将破损处叮叮当当敲打平整,再取一块铁片盖住,用细铁钉或铁线圈住固定,收尾还要用火融化凝固。

这样的吆喝还有“补雨伞,补鞋”,“戗班刀戗剪刀”——“戗”是用工具把菜刀剪刀磨锋利的操作,磨刀匠一开始用的是磨刀石,后来有了电动的升级版,我极恐惧听见磨刀的滋滋声。

夏天期待的吆喝是“草粿嘞——”,草粿是潮汕地区消暑胜品,黑亮的草粿装在大白瓷碗里,放冰箱里冰一冰,舀一勺红糖滋滋甜,加一勺白糖沙沙响,都是经典吃法。

还有推着单车卖青橄榄的老头,不吆喝,直推到你家门前,一连串的好话不要钱,听得奶奶眯眯笑,二话不说地买下十几二十斤青橄榄。隔上许多年在人民路人民大厦门口,又见这老头推着自行车卖青橄榄,一连串的好话不要钱,爸爸也是二话不说买了二十斤橄榄,说出的话和奶奶一个字儿不差——老人家赚钱不容易。

冬夜凌冽的寒风中,传来“豆花——甜丸仔——”的悠长吆喝,伴随的还有两个大小瓷碗晃动的“锵锵”声,可传出很远很远。担子在门口停下,卖者打开用纱布包裹的木桶盖,豆花的热气喷薄而出,一层白豆花,一层红糖粉,一层白豆花,一层麦芽糖浆,一层白豆花,一层红糖粉,这样一碗豆花,不爱吃甜的我隔一段时间也会呼啦一碗。弟弟爱吃甜丸仔,红糖生姜熬就的糖水,糯米粉搓成的小丸子,出锅加一勺葱花油,喷喷香。爸爸爱吃甜,豆花丸子他都爱。

曾经的吆喝声和街巷里弄融为一体,丰富了寻常日子的市井烟火,鲜活了固定不变的日子节奏,温暖了成长岁月的场景人情,见证了东海商贸活动的活跃繁荣。

现在,城镇的吆喝声近乎消匿,难得见闻。一方面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再需要补东补西过日子,另一方面也是人们的消费购买方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网购、微信购,平台购、送货上门……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旧事重温】曾经的吆喝声 1,751,047,081,000 6ed490f46c1f47d4bbf6c243aaf950fe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社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举报电话:0660-3374567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