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文史钩沉】方饭亭对联作者考辨
  • 2025-08-23 11:29
  • 【字体:    

○吴福钦

方饭亭,位于海丰县城北二里的五坡岭表忠祠后面,坐西北向东南,占地960平方米;为纪念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而建。

1957511日,海丰县人民委员会(海文字第5号)颁布方饭亭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政府筹资重建方饭亭。2012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为第七批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两代以来,多次重修表忠祠和方饭亭,五坡岭成为粤东的名胜区,历代无数官员、诗人题下了诸多诗词、对联讴歌文丞相勤王抗元的爱国主义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后,修建的方饭亭现状

笔者多年来的搜集发掘中,除现镌刻于亭柱的“热血腔中祇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一副对联之外,其中还有方饭亭石刻对联,其联语为:

有公方见科名重;

是气原从道义生。

正气高歌昭日月;

贞珉遗像肃风霜。

一饭至今人不死;

五坡终古宋犹存。

以上三副对联作者均佚名,不知何年代传下。清光绪四年(1878)湖南长沙进士魏传熙奉旨任海丰县知县时,他也撰题方饭亭楹联:“有亭翼然,天柱以尊、地维以立;其人伟矣,下为河岳、上为日星。”

然而,方饭亭现在所镌刻“热血腔中祇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的对联,因石柱的下联落款边没有铭刻作者姓名文字,其作者到底是谁呢?惟于19885月,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郑正魁主编的《海丰县文物志》记述该对联“传为明代状元林大钦所写”。其后,1996年秋《海丰古今楹联集·初稿》、20051月《海丰联苑》创刊号、20058月《海丰县志》、200912月《海丰古今楹联选》、20091月《中国对联集成·广东卷》,以及汕尾地区和潮汕地区有关叙述这副方饭亭对联的书刊或网络,均依《文物志》而记述方饭亭对联作者是明代林大钦撰题。

嘉靖二十七年(1548)海丰岁贡生

吴子昌撰书方饭亭对联拓印件

林大钦(15111545),字敬夫,号东莆,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以他的才情和身份为撰题该亭对联,似乎有可能的,但为什么没有林大钦的署名呢?然而,方饭亭石刻对联字迹,却与林大钦传世的行楷和楷体书法风格大不相同。

2020年春,笔者偶然收集了1922年由日本人森清太郎编撰出版的图书,在该书中发现了一幅方饭亭的照片。据图文显示,这幅照片是“佐佐木到一”摄影,他曾是孙中山的军事顾问,并到惠州等地。从图片上可以看出并进一步分析明清时期方饭亭的风貌:方饭亭外原有一座面宽三间石柱抬梁架梁的重檐殿宇,保护方饭亭文天祥像碑,原亭四支石柱比现在石柱稍大,其石柱相距也比现状稍宽,而亭柱镌刻着“孤忠岭外更何人”的下联傍边有落款署名的字迹。文公像碑前陈设着一个圆形石鼎(香炉)和一台长方形石质供棹,石亭上的木梁框悬挂一木刻匾额。虽然图片模糊而小字迹难辨,基本上还能辨出该亭的风格,该照片的出现,对研究方饭亭历史风貌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根据有关文献显示和考证:1941813日,日本侵略者3架战斗机轰炸海城,被炸死群众20余人、重伤10人,炸毁房屋多间,表忠祠、方饭亭等建筑物也遭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冬,国民党海丰县政府修建表忠祠和方饭亭。在修复方饭亭时,因明清时期原亭四支石柱、正面镌刻“方饭亭”三字的石额和亭顶庑殿顶部分石构件已被日寇炸毁,不得不更换新的石材,并重新复制原迹对联镌刻于石柱,对联原有署名的文字和亭外的殿宇则被放弃了,没有全面按原貌恢复方饭亭,这是留下了历史的遗憾。以致后来人们遗忘“热血腔中祇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对联作者是谁。上世纪八十年代,县博物馆郑正魁等在编写《海丰县文物志》时,因受条件和掌握的历史资料所限制,仅以民间传说而误记该联为“明代状元林大钦所书”了。

2023年初秋,海丰县文广旅体局局长叶克练一行到县图书馆检查工作时,该馆馆长吴小冰将整理图书资料所发现的方饭亭对联拓印件展开,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方饭亭对联的落款是“吴子昌”,并非“林大钦”。经考证:方饭亭石刻对联与拓印件的书法风格和字迹的尺寸一致,而拓印件的下联则有署名,也与“佐佐木到一”拍照的原图对联风格相符。在实物的佐证下,真相大白了,方饭亭对联绝对不是“林大钦所书”,同时,可以排除所谓林大钦题书方饭亭对联之说。

方饭亭对联的上联“热”字至“宋”字全长84厘米,下联“孤”字至“人”字全长81厘米;下联落款署名为“吴子昌”,并有一方形篆刻印章,印文为“吴子昌印”。据拓片上的墨迹和纹理分析,该对联原物是以木板镌刻。在这一发现之后,笔者又沉思探索,吴子昌题书方饭亭对联是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吗?还是嘉靖的哪一年呢?于是,又翻阅诸文献和深入寻求有力的答案了!无独而有偶。笔者依着有关线索,最终获得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文天祥画像拓片的复印品,该拓件正中镌刻文天祥画像,从右至左弧形横刻着“文文山先生真像”7字,画图上端其中右边标题为“宋文文山公传略”,左边落款为“嘉靖二十七年吴子昌敬撰”,其传略内文17行共计217字(除标题和题款外),全文均以隶体书法镌刻。据此分析,方饭亭对联和文公画像应为同一时间的木质刻制品,即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所题刻。

从有关文献的记载和方饭亭对联及文天祥画像两件拓印品中,足见表忠祠的倡建者吴子昌满怀爱国热情,深为敬仰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浩然正气!

吴子昌,讳石云,海丰县金锡都(今汕尾市城区红草镇三和村)人,明正德八年(1519)癸酉科岁贡生,授任广西迁江县儒学训导,官秩从八品。任职不久,因思母心切,乃辞官回梓养母。

正德六年(1511),时为县庠生的吴子昌认为孔庙祭器不备全,于是向知县杨继荣提出建议,置购增添孔庙之竹笾、木豆、铜爵等祭器。同时,吴子昌多次呼吁请求官员应予建立纪念文天祥等宋臣之祠宇,但未受采纳。迨至正德十年(1515),钦差大臣广东提学副使章拯出巡海丰时,吴子昌于路拦轿呈上疏文再次申请,遂得到章拯的恩准,令惠州知府陈祥、海丰知县杜表等在五坡岭上建立表忠祠。嘉靖七年(1528)至八年(1529),海丰碣石等地大饥,吴子昌请求知县陈一善予以开仓赈灾,他慷慨捐献稻谷三千石(即36万市斤)赈济饥民。当年,广东提学副使章拯(字朴庵)闻之嘉赞吴子昌:“弃官养母,孝也;创祭器建祠宇,义也;出粟救荒,仁也。”清乾隆《海丰县志·卷之七·人物志》、光绪《惠州府志·卷三十八·人物·善行》等志书均有记载吴子昌的善举事迹。

至此,应明确地告知人们“热血腔中祇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的对联作者,是明代海丰岁贡生吴子昌。


【文史钩沉】方饭亭对联作者考辨 1,755,890,997,000 ab5424fb06894992947f1db3dac446ad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社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举报电话:0660-3374567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