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镇
1949年2月21日,河田和平解放,继而周边乡镇宣告解放,海陆惠紫五根据地正式形成。3月,粤赣湘边区党委、粤赣湘边纵队领导机关和江南地委、东江第一支队领导机关及陆丰县委等党政军领导机关进驻河田。河田成为陆丰县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粤赣湘边区党委、江南地委、陆丰县政府、河田镇党委政府等四级领导机关所在地,成为当时广东东江南岸地区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
粤赣湘边纵队政治部驻地旧址河田商贤祠
(一)
当年3月中旬,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进驻河田榕树塘。河田镇是陆丰西北重镇,是粤赣湘边和闽粤赣边两个边区纵队解放区的连接处,对两个纵队的联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尹林平率领司令部,于3月中旬抵达河田榕树塘,以榕树塘永德堂为驻地,指挥江南地区的革命斗争。7月初,在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的指挥下,粤赣湘边纵队率主力部队进入海丰,在海丰西坑召开作战计划会议,决定在海陆丰地区对敌展开进攻。根据纵队命令,东江第一支队除五团在海丰配合纵队主力部队作战外,支队主力部队和六团部署于海丰、陆丰之间的法留山、可塘地区,阻击海丰之敌东逃和陆丰之敌西援,保障纵队主力部队歼灭海丰地区的敌人。13日,海丰遂告解放。16日,支队主力部队和六团,在纵队独立三团配合下攻占陆丰县城,8月16日,陆丰县城宣布解放。
3月中旬,粤赣湘边纵队政治部进驻河田商贤祠。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尹林平、政治部主任左洪涛等到达河田,进驻位于塘子唇的商贤祠,领导指挥东一支在江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和人民政权建设,先后攻克紫金、海丰、陆丰、龙川、五华,确立了河田在海陆惠紫五边的中心地位,领导指挥建立人民政权。
3月,粤赣湘边区党委、江南地委、东江第一支队领导机关进驻河田。3月中旬。边纵司令员兼政委尹林平、政治部主任左洪涛,东江第一支队司令员蓝造、政委王鲁明、政治部主任刘宣等到达河田,河田成为粤赣湘边区党委和江南地委的领导中心,以及粤赣湘边纵队和东江第一支队的指挥中心。同时,东江第一支队司令部进驻河田天主堂、东江第一支队政治部进驻河田天主堂、东江第一支队参谋部进驻河田上帝堂,东一支第六团团部进驻丰田村协顺屋。此后,东江第一支队、江南地委等领导机关以河田天主堂等为驻地,指挥江南地区的解放工作。如,4月4日东江第一支队集中独立第一、二营和六团部队攻打陆丰县城东海,歼敌100余人,缴获机枪2挺,长短枪100余支。
4月21日,为了迎接解放广东的战斗,粤赣湘边纵队从东江各支队和粤北等地区抽调部队和干部,组成纵队的主力部队。纵队主力部队共编五个团,每团三个营,每营四个连,全团人数1500人至1800人。其中,独立第一、二、三团于5月初在河田建成。独立第一、二、三团建成后,为进一步创建海陆惠紫五战略基地,在东江第一支队配合下,对紫金、海丰、陆丰之敌展开猛烈进攻。5月中旬,纵队主力部队一、二、三团从河田挥师北进,横扫紫金、五华边境的敌人后,包围紫金县城,歼敌600余人,紫金遂告解放。6月,纵队主力南下,在东一支七团配合下,解放蓝塘和历史上有名的发动据点南岭,歼反动地主武装100余人。
另外,河田和平解放后,3月,中共陆丰县委机关进驻河田丰田村原丰田学校;4月1日,陆丰县人民政府在河田宣布成立,县政府机关设黄砂坑小学,郑达忠任县长、叶左恕任副县长,直到陆丰全境解放后,陆丰县委、县政府领导机关才迁往县城东海镇。
(二)
河田和平解放后,经请示粤赣湘边区党委批准,银税部门也随之成立。在河田成立江南地区财经委员会,建立全区性的税务局,并开展征粮工作,1949年江南地区征粮15万担,并完成纵队发行的公款债券4万担,保障了部队的粮食给养。江南地委在河田横街义源号成立新陆银行,发行“新陆券”达60多万元,保证了当时东江解放区各部队的供给和政府的财政开支,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同时维护了东江解放区的正常货币市场秩序。
此外,河田还成为 培养干部和文艺人才的摇篮。夏秋之间,东一支教导队在河田蟠龙祠举办连排级干部培训班,第一期于4月结业,第二期接着开课;东一支政治部在蟠龙祠举办青年干部学习班,培养了青年革命干部60多人;江南地委、东江第一支队创办江南青年公学,开设民政、青运、文教、财经、政治等5个班,参加学习的学员有工人、干部、党员、进步青年共800余人,青年知识分子学习结业后,为加强部队、建设农村新区和接管城市发挥了骨干作用。为做好青年妇女工作,陆丰青妇队队部建在河田圩下街福音堂。同时,东一支政治部在河田青龙背蟠龙祠出版发行机关报《大众报》,成为东一支的一支战斗号角,鼓舞着革命战士冲锋陷阵,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边纵主力和东一支所属各团战斗活动和先进事迹,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斗争、发布有关文告等。
河田和平解放后,为搞好宣传教育工作,陆丰县委领导成员叶左恕指示河田镇长彭永碧,以“海燕剧团”为基础组织一个在人民政府领导下为革命政权服务的宣传队伍。同时边纵政治部派来郑展、陆明两位同志到河田中小学发展成员。为扩大宣传影响,“海燕剧团”更名“天河剧团”。天河剧团除主要人员黄石健、叶秋信等人员外,还吸收了陈琼妹、黎惠娟等一批进步青年为剧团团员,共有五六十人。为了加强纪律和管理,剧团成立了编导组、剧务组、秘书组、宣传组、歌舞组和后勤组。剧团成立后,到各地演出《白毛女》《血泪仇》《兄妹开荒》等节目,当时香港《华商报》作了专题报导,为解放宣传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陆丰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陆河县委党史研究室编《陆丰革命史》,叶左能、邱海洲著;
2.中共陆河县委党史研究室编《陆河县红色革命遗址通览》;
3.政协陆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火山风云——革命回忆录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