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针
“墨稼山房”,位于陆丰市甲西镇博社村大埕围内孝友堂右侧,建成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是博社乡四大富翁之一蔡升本(字士立,敕授儒林郎、直隶州司同)所建,比甲秀书院晚建7年。
本地文学作者到墨稼山房探踪觅迹。
(一)
“墨稼山房”的建成,曾是乡里一所私塾学校,培养出不少贡生、庠生、监生、国学生,如贡生蔡琼如(字大奋,尚存“明经进士”匾额)、蔡凤翔(字善元)等。
据了解,“墨稼山房”是今陆丰博美下寮村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第15名进士林飞鹤所题。林飞鹤(1775-1841),名昭长,字友松,于嘉庆十年(1805)中式举人,在咸安宫授教皇子三年,曾在北京道台任职,调任肇庆府教授正堂。林飞鹤未中式进士前,在这“墨稼山房”授过课。
(二)
清光绪年间至民国11年(1922年),每年在博社乡办有二、三所私塾,“墨稼山房”是其中现成的一所。贡生蔡琼如、庠生蔡锦奎、庠生蔡燮尧、蔡国桢等人,曾在这里授课。
民国12年至民国30年(1923-1941),博社乡所办起的国民小学5年6间、私塾26间。国民小学校长先后是郑起贤、方腾风、方培德、陈文庭、藩文定,教员蔡裕玉,校址在大祖祠,经费来源公众捐款及村出口猪、牛、青果、花生等收入,以此作为教师每月薪金。私塾的校址分设在墨稼山房、孝友堂、存养堂、孝思堂、承启堂等,经费来源由学生负担。
(三)
蔡世少、蔡钦镇、蔡昌宸、蔡大妹、蔡世纳、蔡乃池、蔡儿、蔡𡑒、蔡世珍等9位革命先烈,也在这所私塾学校“墨稼山房”读过书,并接受先进思想的教育,他们于1924年至1925年先后参加革命活动。1928年春,革命受到挫折,他们先后在陆城、甲子两地壮烈牺牲。
为了让人们记住这9名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先烈,笔者经过探查,特简单记录如下:蔡昌宸(1884~1927),中党党员,1924年参加农会,博社乡农会会长,1927年6月在陆城被捕遭杀害。蔡乃池(1879~1928),中共党员,甲子区赤卫队财政委员;1924年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28年3月在本地被捕遭杀害。蔡𡑒(1899~1928)博社乡赤卫队队员,1924年参加农会,1928年4月在新饶被捕遭杀害。蔡钦镇(1876~1928.5),1925年6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甲子区赤卫队指导员,1928年5月在甲子被捕遭杀害,1983年11月17日被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蔡大妹(字昌兹)(1893~1928),中共党员,甲子区赤卫队司务长;1924年参加地下党,1928年6月在甲子被捕遭杀害。蔡世珍(1877~1929),博社乡赤卫队通讯员;1925年参加农会,1929年2月在甲子被捕遭杀害。蔡世少(1874~1929),中共党员,甲子区赤卫队指导员;1924年参加农会,1929年8月在陆城被捕遭杀害。蔡儿(1876~1929),中共党员,博社乡赤卫队队员;1924年参加农会,1929年在甲子被捕遭杀害。蔡世纳(1884~1928),博社乡赤卫队队员,后接任博社乡农会会长,后被捕遭杀害。
“墨稼山房”,不仅是博社乡人一处接受革命思想的旧址,也是大革命时期赤卫队经常活动与联络的场所。既充满着古老的人文根脉,也透亮着红色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