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良壮
新酉温氏宗祠,坐落于陆丰市碣石镇新酉村东南,坐北向南,宗祠门口,是一个宽阔的明堂,左边竖立着三副旗杆石,右边近处竖立着二副旗杆石(原来有三副,其中一副受毁后未恢复),远处长着一棵参天古榕树。据说,这棵古榕树与祠堂同龄,历经近六百年风雨沧桑而枝繁叶茂。古榕树和旗杆石,见证着温氏家族在古卫城中悠久且辉煌的历史。
领略明代的建筑风格
走近新酉温氏宗祠,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宗祠门口的一对大灯笼,左边一只上书“建宁县正堂”五个字,右边一只上书“温”字,灯笼的内容,表明了家族的名望和姓氏。
该宗祠兴建于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至今历经582年,其间先后修缮三次,最近一次是在1995年。如今,这座明朝建筑依然巍峨壮观,气势磅礴,造型优美,完整中透露出珍贵,古朴中彰显着真实,实属研究祠堂文化的艺术瑰宝。
宗祠的建筑型制为“五间过座”三进四合院,呈前中后殿连前后天井带两边廊庑置“四点金”格局。三座殿屋檐和围墙分别为硬山顶、双耳风火式山墙。前殿中三间漏空置仪门,左右各附一间库房,寓意“两点金”。中殿五间漏空置享堂。后殿中三间漏空置寝堂,左右各附一间库房,寓意“两点金”,与前殿的库房构成“四点金”。两天井两旁各辟廊庑左右对称排列,均是硬山脊顶。
前殿屋顶后缘的横梁上挂着一块木匾,上书“光前裕后”四个金字,与门楣内侧顶端刻阴文“承前启后”四个绿字的石匾遥相呼应。殿内左右对称的木质梁架为抬梁式结构,精巧别致,雕梁画栋,尽显典雅风格,横梁、短柱及间隙,或彩绘图案,或嵌入木雕,有狮子、鳄鱼、大象、凤凰、花鸟等造型,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气象万千,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殿内墙壁上,嵌入三块石碑,第一块是《镌碑纪存》,记录祠堂的历史沿革,子孙后代的繁衍情况,修缮祠堂的相关事宜。第二块是《温氏新酉“在思堂”管理守则》。第三块,介绍族号和书号,对研究温氏家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整座前殿,全部以石雕、木雕和嵌瓷镶嵌而成,纵横交错而不杂,紧密相连而不乱。每项工艺,都是有机的结合,环环相扣且浑然一体。巍巍硬山顶,没有砖块堆砌,没有沙土粘附,仅靠柱子支撑梁架结构,历经几百年昂然挺立,稳固如斯,令人赞叹。整座宗祠,凡梁枋、斗拱、脊吻等处均巧琢雕饰,有凤凰、麒麟、松鹤柏鹿、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精美图案,均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美不胜收,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情趣。
禁条与联对折射出文明家风的传承
在天井通往中殿台阶的角里,放着一块光绪三年(1877年)合族公启的石碑,碑文涉及保护祠堂的禁条,相当于祠堂保护法,颇具文物价值,摘录整理禁条如下:
“一禁祠堂前后放纵牛羊践踏草木和砍伐树木,一禁祠堂前白虎砂头建造屋宇厕池,一禁祠堂内供戏班各等外人借宿, 一禁祠内引诱设场赌博,一禁祠前堆积粪土, 一禁祠内安笼挨粟”
这些禁条,反映了农耕时代族人的生活方式和对历史文物的重视程度,折射出文明家风的传承,对后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殿享堂的门联是“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内容通俗,道出了人类的共同心声。享堂很宽敞,东西相对墙壁上有一幅用花岗岩石砌成的对联条幅,原联书:“到此处恒念诒谋匪异,登斯堂须知绳武惟难”,言守业和创业都难,告诫子孙后辈须自强不息。后来改成现在的样子,上联是“祖德绵长三彦当年称国士”,下联是“孙枝蕃衍八叉有后继书香”,上下联各蕴一个典故。上联“三彦”指唐朝温氏彦弘、彦博、彦将兄弟三人,同时登科,封御史大夫,时称“一门三公”。下联“八叉”指唐朝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全联既颂扬温氏先祖人才济济,又激励后人见贤思齐发奋图强,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穿过第二个天井,来到后殿寝堂,殿门两侧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下联是“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对联表明了祭祀祖宗时应有虔诚的态度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强化了遵循礼制的重要意义。对联外侧,各有一幅壁画,左右对称,舒畅飘逸,颇有古朴典雅之风。后殿寝堂屋顶后缘,挂着一个横牌匾,上书阴文“在思堂”三个金字。往上移,在两檩之间,挂着一个竖牌匾,上书“候补守备十三世孙炳坤奉,旨赏戴蓝翎,同治三年甲子岁立冬谷旦”,这是钦赐的原匾,保存完好,边缘的花纹图案清晰可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寝堂左右相对的两墙,有一副用花岗岩石砌成的对联,上书:“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强调了孝顺和勤学的必要性,这对形成良好家风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利国利民扬美名
新酉村,是温氏文明家风的发祥地。温氏自明朝永乐元年(癸未岁,公元1403年)迁居到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大安镇外黄塘村,二十多年后,就定居于碣石卫军城内酉洞村。
温氏耕读传家,人才辈出。代表人物温仰梅(1518年—1585年),名沛。温家为碣石卫城军队管理军屯,良好的家庭条件,为他成长提供了基础。
从少年开始,温仰梅就树立了要为社会惩恶扬善,为民谋福祉,干一番事业的远大理想。他刻苦好学,先后考中了秀才和贡生。年轻时在碣石卫城当了一名小吏。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他40岁,被调往福建省汀洲府任教谕,不久被任命为承事郎,后来升授为汀洲府正七品文林郎。明万历初期,他被朝廷钦命为汀洲府建宁县知县。
为配合朝廷推行新政,温仰梅在建宁县大力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丈量土地,强令大地主豪强将霸占的土地归还农民;鼓励耕作,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为民除害谋利,使建宁县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得到改善,受到朝廷的奖赏和当地百姓的称赞。由于他为人刚直,政绩显著;建宁县百姓向朝廷请愿,强烈要求他留任建宁县知县。应百姓所求,他在建宁县连续担任了三任(9年)知县,至万历十年(1582年)才告老还乡。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病逝于家乡碣石,享年67岁。
温仰梅不但为建宁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家乡百姓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嘉靖年间,倭寇多次骚扰碣石卫城及周边百姓,百姓深受荼毒,他曾多次带领军队和群众抗击倭寇的侵犯,屡取战果。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在碣石卫城任职的温仰梅,从家族中捐出大量资金,配合海丰县知县(当时碣石为海丰县所辖)张济,发动百姓筑建石桥场土城(碣石第二次建城),为防御倭寇骚扰尽最大的努力。后来,他身处他乡,仍心系着家乡的百姓。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得知抗倭名将俞大猷率军到碣石等地剿倭,不但赞助军队大量物资,还动员家族人员积极参加剿倭行动。最终取得胜利,俞大猷在碣石卫城的巨石上题写“万世太平”,以作留念。
温氏良好的文明家风长盛不衰,代代传承,在传播文明家风中走在社区的前列,写下了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