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尾整座城市抱湖而居,拥有“城在海湖,湖居城中”的独特景色。(市文广旅体局 供图)
因海而兴 产业集群枝繁叶茂

汕尾海洋经济优势产业
汕尾已初步建成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等于一体的汕尾海洋工程基地。
汕尾日报记者 黄奕锋 摄
建设30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园(海工基地),布局建设海工装备产业和风机综合厂、铸造厂、海底电缆厂、塔筒厂、导管架厂等全链条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规划建设两个8000吨级专用码头及防波堤,配套引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汕尾分中心支撑产业发展,形成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核心的临港工业、海上风电为特色的海洋能源产业集群。
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集聚了江苏长风等海上风电一流头部企业入园。
汕尾日报记者 黄奕锋 摄
现已建成:明阳集团大兆瓦海上风电叶片制造检测中心、大型海上风电主机制造装配中心、新型深远海漂浮式基础生产制造中心、江苏中天科技海上光电复合海缆制造基地、苏州长风大型钢结构导管架基础制造基地、天能重工大型塔筒生产基地等产业制造基地。

同时依托丰富岸线和广阔腹地,大力发展核电、海上风电,积极规划建设汕尾LNG接收站项目,重点推进陆丰核电、粤东天然气主干管网惠州—海丰干线、甲湖湾电厂3、4号机组扩建工程和陆丰后湖、甲子、碣石海上风电场等项目规划建设,实现后湖海上风电场全场并网发电,新增推进红海湾海上风电场项目规划建设,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力能源生产基地。目前,汕尾后湖、甲子一、甲子二海上风电场共140万千瓦已实现全容量并网,标志着全国最大的平价海上风电场建成投运,成为粤东地区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十四五”期间,汕尾规划布置了共计3435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址,将打造汕尾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再造一个“海上三峡”。
我市以建设国内一流石化基地为目标,规划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汕尾市新材料产业园,依托大南海现有基础,规划构建烯烃产业链、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和氢能产业链三大产业链,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和芳烃产业链、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碳三、碳四等相关产业。
汕尾市新材料产业园毗邻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陆域规划面积41.8平方公里,起步区7.9平方公里,规划园区内海岸线长20.6公里,距离海上国际航线不足8.8海里,可建15万吨泊位,具备建设专业化学品码头的良好基础。周边已建、在建或规划的高速公路3条,高铁2条,国省道3条,交通物流运输便利。
遮浪角西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工程现场。(市农业农村局 供图)
打造湾区“粤海粮仓”。建设龟龄岛东、遮浪角西、金厢南海域等3个资源养护型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造投放人工鱼礁礁体17.75万空方,形成近73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示范区。
小漠国际物流港码头作业繁忙有序。(汕尾海事局 供图)
重点加快市城区蚝业产业园、陆丰水产产业园、陆丰海洋经济种业产业园建设。下一步将努力探索公益型海洋牧场示范区多元化投入,管护与开发并举新模式,发挥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推动产业融合,开发海上旅游线路,打造集海上观光、垂钓潜水、食宿康养、滨海旅游、科普研学于一体的海洋牧场旅游项目,创新发展休闲渔业与能源开发相融合的新业态。
重点发展海洋生物科技研发服务、海洋健康养生休闲两大服务业及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医药、海洋功能性产品三大制造业。依托国泰、五丰海产品基地,规划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谋划共建海洋生物实验室、陆海大数据中心,探索建设微生物物种资源、基因资源、药物资源库和海洋生物样品库,开发海洋生物制品基料、海洋生物功能型临床保健制品、海洋活性化妆品、海洋新型药品和生物制剂等海洋生物功能制品。
陆丰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全力打造周恩来红色革命遗址,建设金厢滨海红色旅游区。(市文广旅体局 供图)
“网红打卡点”龟龄岛一角。(市文广旅体局 供图)
发展壮大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体育游乐、海洋历史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现代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创建红海湾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品清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国家级海洋公园、保利金町湾旅游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红海湾田寮湖片区国际滨海度假区,将汕尾打造成为大湾区“最美湾区”和滨海“城市阳台”。
依托大红海湾区的港口资源和汕尾港口岸海丰港区小漠国际物流港码头正式对外开放等优势,形成以通用泊位为主,兼顾专业化要求,大、中、小泊位相结合,疏运畅通,功能齐全的地区性港口群。主动承接“双区”物流高端辐射,多式联运整合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内公路、水路、民航、铁路等基础设施资源,建设海产品等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心,形成以海产品特色物流供应、以港口为中心的物流配送体系。
红海湾旅游区鸟瞰图。(市文广旅体局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