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穿上海警这身衣服,就一定要担负起这份责任,即使是付出生命!”这是汪晓龙坚守的初心。当那一天真的来临,他出征亮剑、勇敢前行。
汪晓龙,广东汕尾海警局执法员,一个珍惜荣誉像珍惜生命一样的人,“缺席”了他获得海警人最高荣誉的重要时刻。4月25日,中国海警局在广州举行颁授一等功仪式,为汪晓龙追记一等功。一个月前,他奉命执行海上查缉走私任务,不幸壮烈牺牲,在他守护的那片海永远地睡去了,只留下那句“别动,我们是中国海警”,生命就永远停在了27岁。
从“旱鸭子”到“猛蛟龙”,笑称自己是“天选守海人”的汪晓龙,如果,“倒带”播放他生命中的那些片段,我们能看到他留下了最英勇的壮举、最深情的誓言、最忠诚的守护,一个鲜活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也越发清晰……
生命最后一刻,
他为使命坚挺出征
时间倒回3月24日凌晨。3点,汕尾马宫港附近海域的海面,夜深雾浓,海风冰冷刺骨,由汕尾海警局城区工作站执法员汪晓龙、林清平、王圣森、陈泳熙组成的一支执法队伍悄悄来到海上蹲守,隐秘侦察。
根据线报,当天凌晨这片海域有走私船“蚂蚁搬家”。为避免被走私分子察觉,值班员林清平按照部署安排,带上主动请缨出征的汪晓龙和王圣森、陈泳熙提前驾船来到目的海域。
一路上,海面上的风越刮越大,船舶也颠簸得厉害,雾水打湿了衣服,他们冷得直打哆嗦。到达目的海域后,他们没有发现目标,于是四个人隐藏在一艘小小的船上,轮流在船头瞭望侦察,始终保持高度警惕,静候“猎物”的出现,一蹲就蹲了三个小时。
船只很小,舱内高仅60厘米,面积无法同时容纳三个成人。轮到王圣森站岗时,在舱内的汪晓龙看到他冷得发抖,贴心地把自己带过来的执法大衣披到他身上。后来,王圣森实在抵挡不住寒意和困意,就想进舱里挤挤。汪晓龙主动跟他换了位置,自己到船舱外面守着。
“有情况!有情况!”瞭望中的林清平突然发出警示,继而轻声地说:“都别动,前面海域有动静。晓龙,你继续监视,我跟站长汇报一下!”
汪晓龙接过夜视仪,抬手望去。只见远远的海面上,点点灯光随着波涛若隐若现,两艘船靠在一起,几个模糊的人影正忙碌地过驳货物。再仔细一看,其中一艘船的船尾有六个黑黑的凸起物。经验告诉他们,那艘船极有可能是外挂六台大马力发动机的“大飞”(经过动力改装的大型摩托艇)!
“兄弟们,站长要求我们隐蔽接敌摸清情况,增援力量随后就到。”林清平低声传达着上级指令,悄悄地驾船朝目标驶去。随着距离靠近,林清平发现嫌疑船快要完成搬运,随时逃离。“不好,他们要跑!”林清平心中一凛,“准备行动,先行控制!”
100米、50米、30米……“别动,我们是中国海警!”当执法船靠上嫌疑船的那一刻,四名执法员亮明身份并依次跳上嫌疑船,按照任务分工前往“大飞”不同部位实施控制:陈泳熙三步并两步冲上驾驶台,一边抓嫌疑人,一边控制操纵杆;汪晓龙冲向前舱,迅速扑向一名嫌疑人;王圣森跳帮到“大飞”尾部,控制后舱嫌疑人;林清平也紧跟跳帮增援。
慌乱中,嫌疑人四处逃窜,没解缆就直接启动发动机逃跑。“砰”的一声,“接驳船”和“大飞”之间的缆绳崩断了。“大飞”剧烈晃动,还没来得及反应,正在控制嫌疑人的汪晓龙和林清平一下子坠入海中。
当陈泳熙、王圣森控制住局面时,“大飞”上已看不到汪晓龙和林清平的身影。他们只隐约听到海面上传来林清平的呼喊声:“晓龙!晓龙!”
循着声音,陈泳熙、王圣森找到落水的林清平并赶紧把他救上来。只见,林清平的左脚已被螺旋桨打到血肉模糊,深可见骨。此刻,他忘记了疼痛,焦急地说:晓龙也落水了!三个人开始疯狂地呼喊,争分夺秒地搜寻,却怎么也找不到汪晓龙的身影。
他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一次,将是汪晓龙最后一次出任务。“起初,我们还很乐观,一度抱有希望。因为平时我们有游泳训练,即使掉到海里,一般都是有机会游上岸的,加上晓龙训练有素,没想着会出事。”王圣森回忆道。
很快,汪晓龙在缉私战斗中坠海的消息不胫而走,城区工作站、汕尾海警局的同事们以及当地政府、渔民等陆续赶来的各方增援力量迅速投入到紧急搜救中,不断扩大搜救范围,12小时、24小时、48小时,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所有人的心也越来越沉。
直到3月26日12时许,噩耗传来,汪晓龙的遗体被救援队在马宫港附近海域找到。
“晓龙啊,终于找到你了,咱们回家吧。”同事赵江飞从出事当晚就一直坚守在搜救一线,尽管一次次地告诉自己“不会有事的”,但他还是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可真的看到汪晓龙遗体的那一刻,赵江飞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悲痛,泪水夺眶而出。其他参与搜救的执法员和各方力量也悲痛不已,共同将英雄的遗体护送回港。
好友兼同事石有生红着眼圈说,“出事的前一个周末,晓龙还带我到汕尾有名的旅游景点兜风,给我介绍哪里有美食,说等我对象过来,可以照着路线带她去玩。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三次重要抉择,
每一次都是热爱
日记本、参观券、 “不准时”的手表、用了8年的腰带、“节约箱”、写到一半的菜谱、献血证……3月26日当晚,单位的同事们都没合眼,细心整理着汪晓龙的每一件遗物,追忆着与汪晓龙工作、生活的点滴。追忆中,大家更加深信不疑:汪晓龙那天夜里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身影,并非冲动和偶然,而是源自坚定信仰和忠诚本色。
在汪晓龙的日记本里,夹着一张泛黄的参观券,尽管券角已经磨卷,“南湖革命纪念馆”几个鲜红的大字依然格外耀眼。这是他高考后赴浙江嘉兴南湖参观时留下的一份珍贵记忆。正是这次参观,开启了他不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旅程,令他的信仰更加纯粹、信念更加坚定。
这张券是他的宝贝,无论是在西北边陲还是在南粤海疆,汪晓龙都始终带在身边,已经陪他走过了2700多个日日夜夜。
安徽阜阳和新疆乌鲁木齐,相距约2700公里;阜阳和汕尾,相距约1400公里。汪晓龙跨越千山万重,从家乡到茫茫天山,再到蔚蓝大海,只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第一次抉择是2015年,当时在安徽警官职业学院读大二的汪晓龙,在父母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怀揣满腔的报国热情来到西北边陲,穿上了渴望已久的“橄榄绿 ”。这段经历,让他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前进的方向。
两年后,汪晓龙再次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作为家里的三代单传,父母都希望他早日归家。他心里却有了想法,踌躇多日,鼓起勇气跟父母表达了考取警校的想法意愿。而后,他以优异成绩如愿被中意的院校录取并赴学校学习。
毕业时,汪晓龙服从分配来到了南粤海疆,加入了广东海警。在这里,每一天,他的脚步都与海浪声相伴,在潮起潮落间,时时刻刻守护着他热爱的这片海。
2017年11月25日,汪晓龙正式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写道:“我身边的领导和同志们的行动告诉我什么是党员,无数先烈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我从入警的第一天起,就有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远大志向……我唯一的入党动机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20年12月18日,汪晓龙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这一天,他等了整整三年。
“盔甲再厚也无用,伤疤硬实才能防身。”这是汪晓龙日记中的一句话。无论做什么、学什么,他都是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作为一名海警,掌握游泳技能是汪晓龙首先面临的一大难题。除了组织上的日常教学,他还报了当地游泳培训班,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加操”,请教身边同事游泳技巧。
汪晓龙在学习游泳中发挥的“许三多”精神让赵江飞印象深刻。“晓龙非常有韧劲。刚学的时候,大家都难免遇到换气不顺、容易呛水的情况,我们都需要爬到泳池边缓缓,但是晓龙为了克服怕水的心理,一直咬牙坚持。每个动作、每个要领,他都一个个练,直至手肘红肿、小腿痉挛,也不在意。”赵江飞说起这事,仍然竖大拇指。靠着这份坚持,汪晓龙比其他同事更早学会游泳。
好友兼同事朱州州回忆说,他曾问过汪晓龙,你高考成绩这么好,考到了警校,如果继续读警校以后当警察的概率也高,为啥选择中断学业去新疆。汪晓龙答道:“我就想去一些锻炼人、磨炼人的地方。”汪晓龙朴实的回答里,表达了志愿到祖国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因为热爱,在汕尾的三年多时间里,“菜鸟”汪晓龙逐渐成长为汕尾海警乃至广东海警队伍中的标杆榜样,在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屡放光彩,先后参与处置各类案件131宗,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500余名,查扣涉案船舶95艘,查获涉案物资价值上亿元,先后5次受个人嘉奖……荣誉多了,但汪晓龙的初心从未改变。这些成绩的背后,他付出了无数的汗水。
来到汕尾海警局不久,汪晓龙就接任司务长。为了尽快上手,不服输的汪晓龙开始“没日没夜”地学习。他时常带着一个小本子,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找上级业务机关和兄弟单位业务骨干请教。为了方便加班,他还索性买来折叠床,带上被子,直接“扎根”办公室。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下来,汪晓龙的后勤业务水平逐渐在局里和兄弟分局打出名气,张口就来的数据测算、精准高效的海上补给、丰富多样的伙食保障,特别是大小不同票据、凭证仍能码得整整齐齐,让来检查的领导和单位同事频频点赞表扬。2020年,广东海警局专门以他为样板组织开展了后勤业务参观见学活动。
汕尾海警局相关负责人袁更新用三个词评价汪晓龙:忠于职守、甘于奉献、不怕牺牲。他说,汪晓龙是一个特别阳光的青年,工作上雷厉风行、细腻较真,生活中温暖体贴、富有爱心。今年年初,按照汪晓龙个人的意愿,汕尾海警局把他调整到了执法一线,他成为城区工作站的一名执法员。“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是由衷地热爱这份工作的。他就是想到执法一线去,到战斗中去。”
同样,在城区工作站教导员王立眼里,汪晓龙虽然到站时间不长,但只要有需要,汪晓龙都是最先主动请战的那批队员。
不管能量多大,
时刻都在“发光”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我更愿将这颗善良的种子播撒大地。”这是汪晓龙初中时经常对同学们讲的话。在少年时,他就闪烁着善良的光芒,并且把这份正能量一直传递下去,感染、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汪晓龙同学特别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他一直想让别人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在老师张秀敏眼中,汪晓龙是最优秀的学生。
这可不是一句后话。在初中同窗好友范鹏飞记忆里,汪晓龙总会在学习之余帮助同学,常常和同学们聚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争取更大进步,还经常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答疑解惑。当班上个别同学因为小事吵起来时,他总是会充当“和事佬”。有一次晚自习,范鹏飞在回家路上不小心摔倒,被汪晓龙看到。这个十来岁的清瘦少年,就这样背着比自己还重的同学在黑夜里走了2里地,又在医院跑上跑下陪着做检查和治疗,这让范鹏飞感动至今。
汪晓龙的善良是来自灵魂深处的。翻看他所在单位的基层风气监督员记录本,关于汪晓龙的记录是最多的:包钜文协调性差,汪晓龙主动给他开小灶;董颖聪父亲脑出血,汪晓龙带头捐款,私底下还拜托领导以“希望工程”名义额外资助他2000元;新同志和老同志互不了解,汪晓龙组织新老同志技能比武,互相学习,增进感情……此外,汪晓龙不仅对身边人关心,对身边事也上心。比如,厨房的刀钝了,他主动动手磨;操场边的草长了,他弄来割草机修剪;器械场的单双杠生锈了,他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把它刷干净。
汪晓龙的贴心美名是众所周知的。好友兼同事金龙有一次在跟未婚妻视频时,提到等她过来邀请她吃单位种的荔枝,并在闲聊中跟汪晓龙说了这事。没想到,汪晓龙把这事放心上了。过了一阵子,金龙的未婚妻来汕尾看望他,汪晓龙知道后,主动和金龙换班。晚上,二人与汪晓龙约定一起吃饭。出发前,汪晓龙告诉金龙要给他们二人带份“神秘”礼物。饭桌上,当汪晓龙打开袋子时,一股荔枝清香扑鼻而来。正是金龙许诺过未婚妻的荔枝。汪晓龙替他准备了满满一袋!金龙的内心“破防”了。如今,他负责保管汪晓龙在单位的遗物,将向每一位新同事讲述汪晓龙的英勇事迹,激励大家学习发扬他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也誓将信守与汪晓龙的约定,和同事们继续守护祖国万里海疆。
都说汪晓龙好,可他有时也很“无情”。还在当司务长时,汪晓龙经常和大家“较真”。有一次,汪晓龙对菜品抽查时发现,明明袋子上写着8600克的肉,只有8500克,足足少了二两!“你们验菜怎么验的?”汪晓龙向炊事员罗贵忠发问道。“不就少了二两肉吗?没事,我少吃一口得了。”罗贵中不在意道。“少一两都不行!”汪晓龙十分严肃地说,随后把参加验菜的几名同志都叫了过来,“无情地教育”了一番,讲清验菜的重要性和做事的原则性,还详细了解了情况。原来,由于工作安排紧凑,参加验菜的同事为了尽快完成“任务”,随意地走了个过场,有时甚至抽检几个就草草结束。对此,汪晓龙充分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要求每次参加验菜的同志都必须全部参加,验菜地点也改到了厨房边上的监控下,并把每天的验菜结果发布到单位的伙食公开栏,接受大家监督。再度回忆起当年的事,大家心中没有任何埋怨,反倒发自内心佩服汪晓龙那一身较真劲儿。
“对国要忠,对家人要孝”“坚守诚信,答应的事情一定做到”“有目标,努力去干自己想干、应该干的事情”……这些都是汪晓龙摘抄的座右铭,也是他短暂绚烂人生的写照。他将最喜欢的“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用作微信朋友圈个性签名。
这一生,汪晓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党的忠诚,却留下了想念他的父母和与他并肩作战多年的兄弟。
世上的痛苦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一次,汪晓龙与父母失约了,而且再也无法尽孝。
“晓龙总邀请我们坐飞机来广东看看海,没想到我们来了,他却不在了。” 汪晓龙的母亲伤心欲绝,她唯一的孩子永远离开了,他甚至还没来得及成为一名丈夫、一个父亲……
当得知汪晓龙牺牲的消息,单位里血气方刚的男子汉们都忍不住抽泣了起来,大家都难以接受,这么一个关心爱护他们的好兄弟,就这样离他们而去了。每每经过汪晓龙平时干活的地方,看到他经常用的东西,大家感觉他似乎就没有离开过。
今年是汪晓龙入警的第八年,原本他面临着走与留的抉择。为了留下,他还考取了职业技能中级鉴定证书。
年初休假回家,汪晓龙按照父母的安排进行了相亲,这回他终于找到了投缘的姑娘,计划年底结婚。但那个姑娘再也等不到她的那个他了。
山河无语,岁月无声。汪晓龙就像3月的木棉花一样,花期短暂,却鲜艳如血。他的牺牲,定格了一段灿烂而英勇的海警人生,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他的事迹,扣动了安徽广东两地乃至全国群众的心弦,也将永远激励着人们。
英雄不朽,精神长存!
汕尾日报记者 邓良琼
见习记者 施映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