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深汕中心医院获批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2023年5月18日,深汕中心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正式揭牌,深汕中心医院二期建设项目开工……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起点部署、高质量推进,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夯实镇村两级服务网底,不断完善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全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高水平医院落户老区
建设医疗服务新高地
汕尾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粤东潮汕地区、粤北山区的交汇处,长期以来医疗资源较为薄弱,患者碰上疑难重症要常到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求诊,舟车劳顿,就医成本也大,能在“家门口”把病看好,成为他们最朴实、最迫切的愿望。
2017年,为推动汕尾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广大市民寻医看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深圳市政府出资16亿元援建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深汕中心医院,竣工后整体移交,成为汕尾市属公立医院,并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负责运营管理。
为提高深汕中心医院医疗水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聚力提质医疗人力资源,通过派驻专家、输送和培养人才模式,不断提升医务人员技术及管理水平。目前,该院本部全时派驻深汕院区的专家已达170多人,约占深汕中心医院职工总人数的12%,累计派驻全时专家300多人。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兼深汕中心医院院长宋尔卫为首的“逸仙”专家团队定期到院区开展门诊、手术、会诊、讲座等,院本部各专科每月柔性派出200人次以上的高层次临床专家赴院区开展业务。
此外,仰慕医院文化的海外归来学者以及多位本着回报和服务家乡父老的愿望的汕尾籍专家也加入了医院团队,其中不乏高水平业务的“银龄专家”。被聘为“深汕银龄名医”“深汕顾问专家”的儿科专家林晓源主任医师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汕尾人,回报家乡、为父老乡亲的健康服务一直是林晓源的夙愿。受聘以来,他坚持每周在医院儿科出诊,新冠疫情期间他还亲自参与并指导儿科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救治,儿科学科建设也在他的指导带动下稳步提升。
为对标院本部医疗设备配置标准,深汕中心医院高起点、高标准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医疗设备,目前拥有粤东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PET-CT等先进设施。 尤其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式开机以后,以院本部泌尿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副会长黄健教授为首的机器人专家团队已为汕尾乃至粤东地区患者完成了数十例机器人手术,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高标准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医疗改革“红利”,是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题中要义。
为做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工作申创,我市印发了《汕尾市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政策清单》,分别从资金保障、人才引进保障、医疗服务保障、医保政策保障、科研创新等方面拿出“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助力深汕中心医院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靠前推进《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框架协议》的签订、建设方案的拟定等各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做好申创工作。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重点在于发挥国家区域医疗层次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基层防病治病服务能力提升。
作为“国家队”,深汕中心医院也将充分发挥该院技术核心作用,努力搭建粤东区域内、省内跨区域医联体,牵头粤东区域内专科联盟建设,通过人才引领、学科辐射和技术带动,提升汕尾医疗服务能力,让优质医疗服务辐射粤东地区、惠及更多群众。
深汕中心医院开业至今累计完成新技术100多项,屡创区域“首例”,填补了区域多项技术空白,其中开展高难度手术逐步增加,四级手术占比达20%。本地重症患者外转率下降超12%,更吸引了汕尾市外群众前来就诊,约占总就诊人数的10%,真正意义上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解决老区乃至粤东人民看病难、看病远问题。
接下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加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力度,以深汕中心医院高水平医院为龙头,实施高水平医院跨区域联动“一对一”紧密型帮扶项目,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分级诊疗体系,着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医疗卫生的“短板”变成“潜力板”,把“潜力板”变成未来的“发展板”,为创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汕尾日报记者 陈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