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械轰鸣的施工现场到焕发生机的现代化校园,从“边建设边办学”的艰难起步到在全省党校系统课题立项数量排名第四的跨越式发展,这座承载着“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神圣使命的红色殿堂,正以昂扬姿态书写新时代的党校答卷。
攻坚建设现代化校园
行走在市委党校新校区内,党性教育楼的玻璃幕墙倒映着苍翠的绿植,图书馆内2.5万册藏书喜纳求知者,学术报告厅里回荡着思想碰撞的激荡之声。学员报到大厅“奔向海陆丰”五个苍劲大字,吸引各地党员干部奔向革命老区红色学府接受精神洗礼。鲜为人知的是,三年前首批学员入驻前夕,这里仍在进行紧张的收尾施工,工程进度面临严峻考验。
“为了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赓续红色血脉的海陆丰革命热土上,高起点迁建现代化党校新校区,全新打造一座具有海陆丰革命老区特色的红色学府。”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刘佑利回忆道。
面对建设与办学的双重压力,党校人用行动诠释担当:市委党校迁建工程专班团队驻扎在新校区建设工地,协助代建部门全力推进工程进度,午休只能在工棚打盹;开班前夜发现主要场所草坪尚未铺满,几十名工人凌晨返岗通宵奋战;燃气管道未通,影响开班学员用餐,市委组织部连夜协调各方,最终以特事特办化解难题。
如今,这座总建筑面积达9.2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可同时容纳2000人上课、超600人住宿、800人就餐;智慧校园系统实现“一卡通”全覆盖;1800棵(株)新植苗木与校内景致相映成趣,成为绿美汕尾的亮丽名片。
改革创新培育英才
带领学员“重走红军路”,徒步到海丰县莲花山红军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现场聆听微党课;组织学员到城区晨洲村乡村振兴示范带,在实景案例教学中,探讨生蚝特色种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启示;在情景模拟教学课堂上,桌面推演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流程……三年间,这些充满汕尾特色的教学场景,正是市委党校创新育人的生动缩影。
三年来,市委党校构建起“总论+分论+汕尾实践”课程体系,开发《周恩来与红色海陆丰》等8门特色党性课程,打造24个本土实践教学案例。邀请彭湃烈士孙女彭伊娜、彭洁到校开展专题授课,推动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市领导逯峰、郑海涛等28人次走上讲台,在专题辅导中,将“百千万工程”“海洋强市”等战略部署转化为干部能力提升的“方法论”。
科研智库同样硕果累累。三年期间,市委党校教师团队在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2021—2022年度科研和决策咨询评奖活动中,斩获4项奖项;累计立项课题34项,2023年跻身全省党校系统课题立项数量排行榜第4位。
在扎实的科研积累中,市委党校围绕“百千万工程”“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海洋强市”等主题,深入调研。期间,《深化产业协同,激发汕尾融湾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等3篇报告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库支持。
开放办学打造红色教育名片
在做好主责主业的同时,党校人主动走出校园——组织宣讲团深入机关、基层开展宣讲活动300余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帮扶华侨管理区共建“绿美人才林”,累计帮扶种植苗木380余棵(株),和汕尾技师学院一起开展助农直播,赋能乡村振兴;到海丰县长埔村开展“入户联心”活动;配合央视《国家荣光》栏目,该校领导和教师接受采访,讲述彭湃烈士的革命故事,让红色文化绽放时代光芒。
着眼未来发展,市委党校启动“名师工程”建设:依托“善美英才”计划,实施柔性引才策略,建立名师工作室,完善“传帮带”机制。目前,市委党校已与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广东东江干部学院等单位达成战略合作,累计培训交流干部学员2000人次,开放办学迈出坚实步伐。
“往昔皆为序曲,未来尽是华章!”刘佑利在汕尾市委党校新校区办学3周年座谈会上坚定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委党校将站在新起点上,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模式,以“争创具有海陆丰革命老区特色的一流红色学府”为奋斗目标,为推动汕尾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党校智慧力量,让海陆丰红色干部教育名片愈发闪亮。
汕尾日报记者 杨镕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