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名林默,北宋初年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屿一户渔民家庭。传说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因救助渔民遇难,升天为神,疍民奉为海神。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赐封“顺济夫人”,建庙列为官方祀神。明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封“天妃”。清康熙年间封“天后”。由是,妈祖信俗成为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民间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现如今,妈祖庙在中国沿海地区、内陆河道,以及世界各地华侨聚集的埠头广泛分布,而其影响力也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所谓“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

明金漆木雕妈祖像
海陆丰的妈祖信俗肇始于南宋年间,从福建莆田迁居海陆丰的移民带来海神妈祖分灵,从此妈祖信俗迅速在海陆丰传播,妈祖成为海陆丰沿海最主要的神祇。最早的妈祖庙是陆丰甲子顺济宫(今甲子天后宫),始建于南宋;明代列入官方祀典的妈祖庙有三处:龙山天妃庙(今海丰县总农会旧址)、长沙天妃庙(今城区马宫天后宫)、大德天妃庙(今海丰大湖大德妈祖)。还有若干无列入祀典小庙宇。清代,随着海上贸易和海洋生产业的繁荣,妈祖信众益广,凡港口处必有妈祖庙。

清早期妈祖铜象
据市博物馆馆长练娟介绍,妈祖虽然列入官方祀神,但更主要是根植于民间的海神,民俗性和世俗化是它的主要属性。历代妈祖的塑像也不同于由统治阶层主导的佛教造像,与之相比,有存世量少、规模小、制作以朴素为主、带有工匠和民间的想象和自由创造的特点,妈祖的衣饰大体上与历代册封相契合,妈祖的相貌大致呈越往近代越年轻的趋势。

清鎏金木雕天后娘娘像

清砖雕天后元君像

民国红面妈祖像
市博物馆保存有5座妈祖塑像,年代从明清到民国。材质主要为木雕像,也有铜塑像,砖雕像。这些塑像都是沿海渔民祭拜妈祖的遗留物,为我们研究古代妈祖信俗提供了可贵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