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汇聚,终成炬火;情牵粤港,心系故土。
从香港维多利亚港的繁华都市,到陆丰博美镇的宁静乡村,跨越三百公里的山水阻隔,耄耋之年的林国定先生,以二十年如一日的深情与执着,在故乡的大地上镌刻下奉献的深刻印记。作为妈祖文化博美公益基金会的首席顾问,他以一颗赤子之心,串联起教育振兴、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璀璨链条,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乡贤反哺桑梓的壮丽乐章。

捐赠项目之环形塑胶跑道。
【叙述】
从校园环境革命到人才沃土深耕
1979年,正值青春年华的林国定踏上了赴港谋生的征程。在维多利亚港的璀璨灯火下,这位建筑工人用汗水与智慧浇筑着事业的基石,但他的目光始终未曾离开过那片养育他的博美平原。每当回乡,看到泥泞的土路、昏暗的街巷,他的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2013年,古稀之年的林国定毅然联合部分族人,创立了妈祖文化博美公益基金会,开启了他人生后半场的“公益长征”。

林国定(右)出席爱心捐款仪式。
彼时的博美中学校园,因排水系统缺失,仅靠西北角的一池排污,环境卫生状况堪忧。雨季时,污水横流,厕所恶臭弥漫,泥泞的操场更是成为了学子们运动梦想的绊脚石。林国定闻讯后,立即牵头筹集了70余万元资金,仅用三个月时间便高效完成了排污系统的改造、厕所的重建,并联合妈祖文化博美公益基金会出资二十多万为博美中学平整了操场,铺设了200米的环形塑胶跑道。这场耗资近百万的“校园环境革命”,让拥有60年历史的乡镇中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林国定近照。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为此,林国定个人捐资5万元给博美中学陈家扬教育基金会,并推动妈祖基金会配套捐助5万元;2018年,他又捐赠定制了100套社团团服,助力博美中学“朝阳社团”成为了校园文化的标杆;2023年,他再度筹资28.5万元重修了博美中学已硬化的塑胶跑道,不仅帮助博中女足斩获了汕尾市中学生足球赛的第五名,更使学校在省级体质抽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此外,林国定还积极推动博美教育强镇的创建工作,为博美中心小学、博美镇第二小学修建了操场跑道,为博美第二小学安装了防盗门窗,并进行了环境建设;为学生仪仗队添置了崭新的器材;为博美中学班主任团建设立了专项资金……据博美中学校长曾招强介绍,近十年来,林国定情系教育,无私奉献,个人捐赠及联合妈祖基金会的善款不计其数,其影响更是深远而持久。
“教育是斩断穷根的利剑。”这是林国定始终坚守的信念。2021年,他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事迹在镇上广为流传:得知博美中学一个职高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准备放弃读大学的情况后,他连夜核实情况,次日便将学费送到了学生家中。当学生毕业欲还款时,他婉拒道:“把这份心意传递给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他多次叮嘱博美中学领导:“如果有因为贫困而影响学业的初中生,一定要及时告知我,以便我进行资助。”这份“智慧公益”的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他的慈善实践中。

捐赠项目之博美中学操场。
从“社区修补匠”到“重塑故乡筋骨”
漫步在博美镇新修的博碣路上,73岁的林阿婆如数家珍:“这条路是林叔带我们修的,那边的民盛路也是他发动乡亲捐的款。”

捐赠项目之巷道硬底化。
这是一段公益小片段:
——2020年林国定先生个人向社会筹资400万元修建博美人民广场至西新街工程项目。其中:地面硬底化、广场至西新街排水工程费300万、100万收购博美供销社危楼拆后作为广场公共用地。
——2021年,林国定向社会各界人士筹资60万修葺博美老街——中兴街。
——2022年,林国定向社会筹资修建了民权巷,资金约100万。
——2024年,他牵头成立了修建位于博美镇的东门池工作委员会,向社会筹资200多万用于清淤、引水、植荷等事项,并添置了围栏绿化和太阳能系统。
……
在“公益”泛滥遭遇普遍质疑的当下,这是捐款者何等的信任与募捐者何等的号召力。
据统计,仅2016至2024年间,林国定牵头完成的基建项目就达12项,总投资超2000万元。
而早在2013年,他启动的“光明工程”更是具有前瞻性——不仅由妈祖基金会斥资为社区安装了路灯,更因社区居委会经济困难,主动承担了长达十年的电费及维护费。如今,2000余盏LED路灯如繁星般点缀在古镇的街巷之间,监控系统的红蓝光芒与百年骑楼交相辉映,织就了一张融合现代与传统的安全网。
这是一件不得不提的往事:
2018年,一场意外的车祸让全镇人民揪心不已。脊椎重伤的林国定在陆丰人民医院的病榻上,仍坚持电话指挥工程。病房很快被乡亲们送来的草药、土鸡蛋等心意堆满。“这些心意比任何止痛药都管用。”这份深情厚谊成为了他康复后更强的动力。次年,他便推动完成了60万元的博美社区老街-中兴街改造工程。
林国定如同一位精明的“工程总师”,精心规划并重塑着故乡的筋骨:美化、绿化、亮化了博美人民广场;铺设了四通八达的街巷亮化与智能化交通设施。此外,他还联合妈祖基金会多次为博美的非遗文化飘色、西秦戏等赞助资金30万元以上。
从“微光之力”到“燎原之火”
林国定以“微光”之力,点燃了乡贤反哺的“燎原之火”。从教育破局到公益拓疆,他的故事印证了“博美情怀”不仅是情感纽带,更是驱动镇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在“百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这种“乡贤引领、社区响应”的良性互动,为同类乡镇提供了可复制的“博美样本”。
从20年前返乡开始,林国定就挨家挨户寻找老人,并自掏腰包捐出1万元和100袋大米给村里的100户老人。后来,他还联合妈祖基金会每年给五保户发放800元的红包、饼干、糖和橘子等“四式礼”;春节给村里400多户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红包和饼干。
站在新落成的东门池畔,林国定轻抚栏杆雕花,感慨万千:“我这把年纪,就想给子孙留点比钱财更珍贵的东西。”暮色中,池水倒映着古镇的新貌,犹如这位老人二十载光阴在故乡大地书写的公益长卷,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捐赠项目之修葺一新的东门池。
【对话】
赤子情深话乡愁
—— 林国定访谈录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二十载公益路,是什么让您始终牵挂故土?
林国定答(以下简称:答):是对家乡那份深沉而炽热的爱。每次回乡,看到家乡的面貌与心中的期待仍有差距,我便深感责任重大。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带来改变,让乡亲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问:放弃香港高龄老人津贴“生果金”专注公益,如何权衡?
答:生果金要求年居港超60天。我选择常住博美,看到家乡道路变宽、学校翻新,这份满足远胜金钱。
问:骑坏5辆单车却捐资千万,为何?
答:温饱之后,精神富足更珍贵。当孩子在新操场奔跑、老人握红包的手颤抖时,方知何为无价。
问:2018年车祸后仍坚持做公益,是什么力量支撑您挺过艰难时刻?
答:是乡亲们的深情厚谊和坚定支持。他们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送来了草药、土鸡蛋等心意,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力量。这份深情厚谊,成为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问:为何将教育视为公益核心?
答:教育是改变命运、振兴乡村的根本途径。只有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斩断穷根,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我将教育视为公益的核心,希望为家乡的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机会。
问:妈祖文化如何与现代公益结合?
答:妈祖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大爱”精神,这与现代公益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通过妈祖文化博美公益基金会这一平台,将妈祖文化与现代公益相结合,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推动了现代公益事业的发展。这种结合,让公益活动更加富有内涵和意义。
问:您最骄傲的公益创新是什么?
答:我最骄傲的公益创新是“光明工程”。我们不仅为古镇安装了LED路灯,还承担了长达十年的电费及维护费。这份持续的光明,不仅照亮了古镇的夜晚,更照亮了乡亲们的心田。它体现了我们对公益事业的长期承诺和坚定信念。持续十年的光明足够照亮人心。
问:对博美未来有何期待?
答:我希望博美能够持续发展,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同时,我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共同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博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短评】
丹心映照振兴路
林国定的实践打破传统慈善桎梏:以“排污改造+基金造血”构建可持续生态;催生“学生志愿队+老人监督组”的全民参与模式;将妈祖“大爱”精神转化为公益引擎。暮色中的东门池水,倒映着老人二十载步履——他用最朴素的单车,丈量出最广阔的乡邦振兴之路。
数据见证:教育领域投入逾200万元,改造4所学校;基建工程12个项目累计2000多万元;文化传承连续20年,守护非遗与孝老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