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景炎元年至三年底(1276—1278年),宋皇室和文天祥部队相继南撤至海丰,与元兵辗转作战。宋军行经之处,得到海陆丰人民从物力到人力多方支援。宋帝和文天祥部队行经屯驻的遗迹和本地民众参与宋军抗元的节烈事迹,成为后人反复歌咏镌刻的题材,形成海陆丰人具有民族大义、敢于抗暴、忠勇义烈的人文精神。
待渡山(航拍)
部分随军南下的宋朝官宦之家和作战军人落户海陆丰,这些人来自中原或江浙、福建士族世家,他们带来的儒家思想、礼仪文化,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据市博物馆馆长练娟介绍,这段历史在海陆丰留下了驻跸待渡山、血战赤岸河、凿通宋溪宋师岭、欢宴长沙、血洒五坡岭、南山岭壮帝居等诸多故事,遗迹与文物较多。考虑到这段历史对海陆丰精神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拟分期进行介绍。本期先介绍驻跸待渡山。
待渡山进食亭郑复翁塑像(上举手执铲者)
范良臣像
南宋德祐三年(1276年),宋都临安失陷,宋恭帝赵降元。风雨飘摇中,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在福州匆忙拥立赵昰为帝,改元景炎,是为宋端宗,继续高举抗元大旗。南宋行朝进入海陆丰(今汕尾)地界时,最先抵达甲子门(今陆丰甲子镇),驻跸石壁山。彼时甲子豪绅范良臣进食劳军,宋端宗和其弟卫王赵昺惊魂稍定,胆量大增,故将石壁山改名“大胆山”;又拟待渡与勤王战船会合,故又名“待渡山”。恰渔民郑复翁率众勤王,帝封范良臣为承奉郎,封郑复翁为都统制。今山上留存的“进食亭”遗迹,为明代万历年间参将张万纪、守备胡文恒驻甲子时兴建。进食亭又名帝子亭,为仿木结构,面积约20平方米,内塑有陆秀夫、范良臣为宋帝进食石像,并刻有“君恩如海”四个字。
进食亭下还建有一处“将军宿”,是为告慰郑复翁忠心报国的在天之灵而建的。椐《陆丰县志》记载:“郑复翁,甲子港人。宋端宗至甲子时,元兵追至,复翁椎牛誓众,率义兵攻袭之,夺其兵船多艘,遂任之为前峰扈从。至崖门,遇巨风,舟覆而死,赐谥义烈。”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