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要闻 - 今日关注
【特刊】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汕尾跑出蝶变加速度 ——看城市升级如何与十五运盛会同频共振
  • 2025-10-19 14:27
  • 【字体:    

四一联版.png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汕尾跑出蝶变加速度

——看城市升级如何与十五运盛会同频共振


盛装迎盛会,满城尽期盼。

当时代的聚光灯聚焦南海之滨,一场国家级体育盛会正为汕尾撬动城市能级跃升注入战略动能。第十五届全运会帆船赛事落地汕尾,不仅是一场竞技体育的盛会,更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契机。


帆板运动员正在训练。

陈茂辛 摄


在“百千万工程”与全运会机遇的双轮驱动下,这座城市正经历着从城市面貌到发展内涵的深刻变革。这既是汕尾贯彻落实体育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服务全国全省大局、展现新时代革命老区精神风貌的责任担当。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以“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为核心指引,执“帆船”之笔绘就现代化发展新图景,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汕尾实践的崭新篇章。

城市新颜
从“面子”光鲜到“里子”精致

金秋十月,汕尾红海湾碧波荡漾,帆影翩跹。位于遮浪半岛的广东海上项目训练中心作为赛事承办场地,凭借其标准化的竞赛设施与完善的配套服务,即将迎接全国帆船健儿的到来。

这场体育盛事的筹备,恰与汕尾持续推进的“百千万工程”“明珠系列”攻坚行动同频共振。近年来,汕尾坚持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通过外塑“颜值”、内修“气质”,突出连线成片推进“全域提升”。在已规划建设3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打造10个“连线成片”示范片区,覆盖面积达942平方公里。同时,以全市2条高铁、3条高速、4条国道为主骨架,创新实施“234”连线扩面集成打法,开展总长706.6公里的沿线区域“两提升三整治”工作,使城乡风貌焕然一新。


沈海高速长沙湾服务区。

记者 陈茂辛 摄


城市面貌的提升,远不止于标志性建筑与交通主干道的升级。汕尾将“绣花功夫”融入治理细节,致力于“里子”的精致化改造。昔日安静的背街小巷,正经历悄然发生的“更新”,公共设施的完善让生活更便利,街头点缀的景观在不经意间带来惊喜。这些变化,居民和商户感受最为真切。“不仅市区越变越精致,乡村也干净漂亮不少!”国庆期间从深圳返乡的吴女士的感叹,道出了许多人的共同心声。


古堡咖啡。陈茂辛 摄.png

网红打卡点——古堡咖啡。

记者 陈茂辛 摄


以赛事举办地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为例,近年来,该地借助央企支持,以“咖啡+文旅”为切入点,盘活沿海废弃养殖场和闲置民居房屋,提升沿街风貌,大力开展“浮日扬帆”计划,带动培育了浮日隐地、落日冲浪、古堡咖啡等一批热门打卡点,形成《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四大模式”赋能美丽经济》改革经验,被省委深改委纳入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成功将“美丽资源”转换为“美丽经济”,正是汕尾全域“面子”“里子”双提升的生动缩影。

得益于这些扎实的提升,赛事期间,观众可前往美丽的红海湾核心景区西侧、海边路、炮台公园等区域,近距离观赏这场“航海盛宴”,为每一次扬帆起航喝彩。

汕尾正以十五运会为契机,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焕新。随着“百千万工程”“明珠系列”的深入实施,汕尾不仅为体育盛会做好了充分准备,更在全域范围内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培育特色产业,增强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交通脉络
从“大动脉”强健到“毛细血管”畅通

城市的革新,需有畅达的血脉作为支撑。汕尾深谙打通“大动脉”,方能拥抱时代,融入发展大格局。随着广汕、汕汕铁路相继开通,汕尾全面迈入“高铁新时代”,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联接汕潮揭地区“1小时生活圈”。

一组数据尤为亮眼:自今年1月5日起,汕尾站开行动车组列车达249趟,首次开行始发直达四川广元的动车,直达城市覆盖35个。2024年,全市高铁站旅客流量突破1224.4万人次,交通枢纽能级显著提升。


广汕铁路上,高铁快速驶过。

记者 陈茂辛 摄


“现在从汕尾到广州,最快只需要50分钟。”经常往返于广汕之间的商务人士王先生感慨道:“这不仅仅是节省了时间,更像是改变了空间概念。”

规划先行,蓝图渐成现实。随着《汕尾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印发实施,“五横四纵”高速网和“四横五纵六联”干线网正加速织密。高速公路建设同样跑出“加速度”:2024年,沈海高速汕尾陆丰至深圳龙岗段完成四车道改八车道升级,时速提升至120公里;新增长沙湾、陶河2个服务区和梅陇、汕尾东、潭西3个高速出入口。目前,全市51个镇街中,50个可实现30分钟内通达高速收费站。

“当前我们正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优化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推动高速路网覆盖城镇。”汕尾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介绍道,“预计在2025年建成通车的揭普惠高速南延线,将有力打通三甲地区对外通道,显著补齐当地群众出行短板。”

然而,“动脉”的强健,有赖于“毛细血管”的畅通。近年来,我市聚焦城市“停车难”“开车堵”等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将智慧停车建设项目列入重点民生工程。

清晨七点,陈先生驾车驶入生态科技城智慧停车场,视频识别系统瞬间抬杠放行。“过去找车位要绕二三十分钟,现在一分钟停好车,能多陪女儿吃顿早餐了。”这位年轻父亲的早高峰,因县城新建的2000个智慧停车位而变得从容。

海丰县去年投资5.7亿元建设的智慧停车项目,让11个新建停车场如珍珠般散落在学校、医院、商圈周边。

与此同时,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同样成果显著。目前总里程已达4900公里,形成“城区为中心、国省道为骨架、农村路通户”的便捷交通网。随着国道324线海丰县城至梅陇段等关键路段改造完成,曾经制约县镇联动的“断头路”变成“振兴路”。

在陆河县水唇镇,新硬化的农村公路蜿蜒穿过万亩青梅园。“道路通到家门口,快递车直接开进加工厂。”附近的梅园商户说。随着建制村和通100人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全面改造完成,全市应运而生的1200个村级物流服务点,成功推动农村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30%。

这些变化是汕尾市打通民生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生动缩影。从贯穿城市的高铁“动脉”到深入街巷的公路“毛细血管”,从智慧停车的便捷体验到农村路网的完善提升,汕尾正以立体化交通网络重构城市交通体验,让“百千万工程”在汕尾发展蓝图中落地落实。

营商生态
从“营商”便捷到“赢商”暖心

在汕尾市政务服务中心,一面写有“热情接待春风暖,高效服务美名扬”的锦旗,无声映照着营商环境优化的生动故事。今年7月,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的经办人员前来办理粤东分部三项工程验收业务,面对不熟悉的流程颇感困惑。获知这一情况的窗口工作人员主动上前,全程“手把手”指导,耐心协助修正材料,最终在次日便成功办结全部业务。这面锦旗背后,正是汕尾营商环境优化的真实写照——政府工作人员从“管理员”转变为“服务员”,用专业和温度赢得了企业和群众的认可。


市政务服务中心优化政务服务,利企便民。

记者 陈茂辛 摄


这样的服务理念已融入汕尾政务服务的方方面面。在新启用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企呼我应”服务台的企业专员正为企业提供从帮办代办到政策辅导的“一站式”服务。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汕尾系统集成了31项“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服务,使企业办事平均跑动次数、提交材料和办理时长大幅缩减超过37%。

更令人惊喜的是“深汕零距离”服务创新,将417项深圳政务服务“搬”到汕尾家门口,同时1145项汕尾事项可在深圳办理,彻底破解了异地办事“折返跑”的难题。“有了‘深汕零距离’政务服务后,以前要分两次跑深圳、汕尾两地才能办理好的业务,现在一次性就可以办完,太方便了!”,一位市民的由衷感慨,道出了政务服务从“便捷”到“暖心”的转变。

数字政务更为这场变革注入了智慧内核。智能客服“善小美”整合了超60万字的精细化知识图谱,为企业群众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精准咨询。“深夜准备材料时遇到问题,‘善小美’随时解答,比人工客服还耐心。”一位企业财务人员如此评价。而“善美店小二”企业服务小程序集成90种查询与37类办事服务,已成为超11万家认证企业的随身“服务直通车”。

这场蝶变的成果,在市场中得到了最直接的回应。截至2025年9月底,全市经营主体同比增长18.79%,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激增52.64%。

“我们在海丰注册,现在要在红海湾开设分公司,按照以前要跨区域来回跑,办理时间长、还要重复提交材料,现在一张营业执照就够了,省时省力省钱!”一家企业负责人在体验跨县区“一照多址”改革后感慨道。这项在全省率先推出的改革举措,让企业只需办理一次登记就能在不同县区开展经营,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在省级营商环境评价中,汕尾连续两年跻身粤东西北前三,多项指标进入全省前列。

从锦旗背后的暖心服务,到数字赋能的智慧政务,再到“一照多址”的制度创新,汕尾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赢商”的真谛——不是简单追求营商便利,而是要培育一片让企业“落地即生根、生根快成长”的沃土。这场静悄悄的变革,让汕尾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全新的“赢商”生态,向世界发出诚挚的邀请。


服务保障
从“管理”精细到“服务”温情

赛会的服务保障,不仅在于设施的完善,更在于服务的温度。汕尾正致力于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跨越,让城市的温暖于细节处可感,在服务中可触。

这份温度,首先体现在触手可及的硬件升级上。走进汕尾站,清晰的中英文指引标识沿通道依次排开,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主动服务,让旅客出行无忧。打开“智旅汕尾”智慧文旅平台,景区导航、餐饮预约、民宿预订、应急服务等功能一键直达。“从规划路线到安排食宿,吃、住、行、游‘一站式搞定’,效率超出预期!”一位来汕尾出差的张先生赞叹道。

在硬件升级的大框架下,无障碍服务的推进更显城市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据悉,全市新建27座公共建筑均同步完成无障碍设施建设,去年新建的5条城市道路全面落实无障碍建设要求,市区翰林天桥、华师附中天桥等人行天桥也同步设置无障碍电梯,部分商场还陆续配备了便携式轮椅供临时借用。此外,政务服务中心还设有便民服务设施、配备辅具及提供“一站式”导办与优先办理服务,为残障人士提供便利……“以前出门总怕不方便,现在去政务大厅办事、到商场购物、在公园休息都顺畅多了,感觉城市正慢慢考虑到我们的需求,离我们近了不少。”身患腿疾的黄先生感慨道。这些硬件布局不仅仅是零散的设施点缀,更是以“人”为核心的细致考量。

除了硬件的支撑,软件服务的光芒同样照亮着城市每个角落。“通过笔试、面试、心理测试层层筛选,我们就像经历了一场‘闯关’。”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的志愿者小陈回忆起选拔过程时坦言。这场从近1400名在校大学生中精选210名赛会志愿者的“百里挑一”,只是汕尾服务保障体系的一个缩影。这些身着统一服装的“小海豚”们,被科学编入竞赛服务、专项服务、通用服务三大类16种岗位,从10月16日起就陆续投入到赛事服务中。


志愿者在十五运赛区(红海湾)维护卫生环境。

团市委供图


街头巷尾的志愿服务早已蔓延至整座城市。从9月起,一场以“路域环境美化、道路交通序化、文明风尚润化”为主题的三大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在赛区周边常态化开展。清晨6点,出租车司机王师傅在车内对着镜子练习文明用语:“‘您好,请问要去哪个地方?请确认一下手机尾号……’这句话我练了不下五十遍,可不能给汕尾丢面子,尤其是十五运会的时候。”他的车上,纸巾、矿泉水、汕尾旅游手册整齐摆放,“客人累了能喝口水,想了解红海湾、金町湾等景区的玩法,也能拿本手册看,这都是应该做的。”王师傅说。这种发自内心的“主人翁”意识,正通过一场场环境卫生整治、交通秩序维护、公益净滩等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着整座城市的文明温度。

当每一位参赛者、观赛者感受到的不仅是完善的设施,更是无处不在的暖心服务时,汕尾正在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服务保障,不在于管理的严苛,而在于服务的温度。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提升,让“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理念,在每一个微笑、每一次指引、每一份关心中落地生根,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赛事终会落幕,但城市前行的脚步不会停歇。从焕然一新的市容环境到四通八达的交通脉络,从高效温暖的政务服务和深入肌理的文明风尚,这一切由十五运催生的深刻变化,最终都汇成了这座城市宝贵的“财富”。


汕尾市区俯瞰图。

记者 陈茂辛 摄


正如一位在汕尾执教三十多年的老体育工作者所感慨:“盛会就像一阵好风,船赛完了,风却留了下来,推着咱们汕尾的船,走得更远。” 这阵“好风”,正是被盛会激活的城市潜能与奋进精神。

汕尾,这艘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航船,正借这场东风,鼓满风帆,驶向更加辽阔深远的未来。


记者:陈晓铭 吴越 林舒雅

罗瑞琪 许婷 陈希文

【特刊】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汕尾跑出蝶变加速度 ——看城市升级如何与十五运盛会同频共振 1,760,826,439,000 ba2c8761b8094284beafe036602f1ab9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社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举报电话:0660-3374567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