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滨
群众买房收房本是喜事,却陷入“装修、家具公司营销电话两三年不间断”的困扰——明确拒绝仍被反复骚扰,追问信息来源时对方又遮遮掩掩,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背后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沉疴顽疾。笔者近期与周边10余名同事、朋友沟通后发现,有过购房经历的8人中,竟有7人遭遇过类似的“精准骚扰”。
笔者一朋友钟女士2022年初在市区购置了一套刚需房,自去年收房起,平均每天能接到3至5个营销电话,“一开始还耐心说‘暂时不需要’,后来发现拒绝根本没用,对方不仅会换号码再打,还能准确说出我的小区名称、户型面积,甚至知道收房时间。”朋友张先生的遭遇更令人恼火,他去年收房后明确告知装修公司“已选定合作方”,但某全屋定制品牌的销售人员仍持续骚扰其近半年,甚至通过微信等发送“低价陷阱”链接,他多次投诉却始终得不到明确回应。
更令人无奈的是,不少业主试图维权时,却陷入“两难”境地:反馈至公安部门,苦于缺乏直接证据难以立案;求助市场监督部门,又被告知“非业务范畴”,维权之路屡屡碰壁。
个人信息是受法律保护的隐私,从购房到收房的全流程中,业主信息可能经过开发商、物业、中介等多个环节,任何一处管理漏洞都可能导致信息流入营销机构。而装修公司、家具商家明知信息来源可疑,仍以“广撒网”式骚扰牟利,不仅违背商业伦理,更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可当业主想拿起法律武器时,“证据难寻”与“部门权责模糊”却成了拦路虎——电话记录难溯源,信息流转链条难追踪,部门间的“业务边界”反而成了侵权者的“保护伞”。
两三年的持续骚扰,看似是“推销执着”,实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对法律底线的挑战,更是对维权机制的考验。要斩断这条灰色利益链,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加大溯源追查力度,对非法收集、贩卖信息的主体依法严惩,更需打通维权“堵点”:一方面,公安、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应建立联动机制,明确信息泄露案件的处置流程,为业主提供更清晰的维权指引,甚至可探索由监管部门主动介入调查,降低业主举证难度;另一方面,房企、物业等机构必须绷紧信息保护弦,堵住管理漏洞,同时应建立信息泄露追溯机制,一旦出现问题可精准追责。此外,消费者也需提高证据意识,接到骚扰电话时及时留存通话录音、来电号码等信息。只有多方合力,破解“维权难”困境,才能真正守住业主的信息安全,还大家一个清净的生活空间。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