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投运,实现海上发电、海下养鱼。
汕尾日报记者 孙实 摄
汕尾日报讯 (记者 陈思明) 2025中国—东盟海洋能源产业合作专题会暨汕尾海洋经济与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于11月6日至7日在我市举行。
本次大会以“向海图强·智创未来——构建深蓝能源生态圈”为主题,秉持“热烈、务实、节俭”原则,设置开幕致辞、成果宣介、专题讨论、项目参访等多个环节,旨在为中国—东盟海洋产业深度合作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汕尾的海洋资源优势不可谓不得天独厚,坐拥467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居全省第二,海洋经济发展态势也备受瞩目。近年来,汕尾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洋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先后推动后湖海上风电场、甲子海上风电场并网投运,成功建成粤东地区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1018.75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占全省的11.5%,到2030年,海上风电开发总规模将超过1000万千瓦。同时,核电、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能源项目正加快建设,“风光水火核储”多元协同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正在朝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基地的目标奋进。
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在海工装备方面,汕尾以海上风电开发为牵引,正全力打造核心技术研发、智能制造于一体的规模化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明阳智能、中天科技、天能重工、天顺风能、中船科技等一批产业链主或头部企业已入驻汕尾(陆丰)海工基地,实现海上风电产业的全链式发展,成为推动汕尾海洋经济强劲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海洋牧场这一赛道上,汕尾表现同样亮眼。不仅在全省率先开展首个市级海洋牧场“小切口”立法,《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促进条例》于10月1日起施行,还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出台首个市级海洋渔业全产业发展规划,开工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9个,并储备项目19个。国内首个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试养取得成功,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综合实验平台正式投运,海洋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值得一提的是,率先召开的2025中国—东盟海洋能源产业合作专题会将邀请东盟国家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围绕“中国—东盟海上风电东盟政府间合作展望”“中国—东盟海上风电东盟企业机构合作展望”等主题,共同探讨海洋经济发展的合作需求、合作途径以及发展机遇和应对关键挑战等方面内容。
本次大会还有一大亮点,将举办“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平台下的汕尾海洋综合能源实证基地项目宣介仪式,这将有效填补国内外海上风电产业关键空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实证基地项目正式启动。汕尾将通过深入对话与交流,依托汕尾海洋综合能源实证基地建设项目,深化与东盟国家在标准共建、技术互通、人才联合培养、数据互享、成果共享等方面的务实合作,积极探索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国际务实合作典范。
紧随其后的汕尾海洋经济与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将全面展示我市在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与显著成效,与企业共同探寻深度合作的广阔空间,持续推动能源产业链条的延伸拓展。大会还将邀请新能源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企业家,深入剖析海洋产业升级与多领域融合的发展方向,分享海洋产业的前沿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技术与案例,促进技术交流与产业协同的深度融合,助力推动海洋能源开发向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迈进。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