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陆丰市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阵地作用,以实行“听民意、解民困、暖民心”工作机制为抓手,坚持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有效架起党群“连心桥”。
城东街道美莲桥建成通车。
畅通渠道“听民意”
了解群众“关心事”
“我和老伴喜欢饭后到这边散步,前两天遇到村干部时,我们把垃圾收集箱放置地方不合理的问题向他们反映了,没想到很快就有人来重新设置了。”甲东镇洋美村村民陈文珠忍不住夸赞。
近年来,陆丰市积极探索实践新途径,创新服务群众工作新方式,着力推动畅通“听民意”渠道不断完善,了解群众“关心事”工作有力拓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了解群众所需所求,该市在全市346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事项受理窗口和党员先锋岗,为群众反映诉求搭建“绿色通道”,按照“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句问候、一张椅子、一杯热茶”“五个一”标准接待来访群众,通过落实时间、姓名、联系方式、反映问题、办理人、办理时限、办理情况等“十必记”内容,为前来反映诉求的群众做好现场引导、答疑解惑、记录及反映情况等工作,切实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
“你们老人家不懂人脸识别,以后就尽管找我们……”该市金厢镇下埔村时常有老人到党群服务中心事项受理窗口反映养老保险金未发放问题,在了解到大多数群众是因为没有及时进行人脸认证导致养老金暂停发放后,该村“两委”干部随即帮群众用手机进行人脸识别认证,现场解决问题。
经常请群众到党群服务中心走一走,与群众“唠唠嗑”已经成为该市基层干部的履职常态,他们用聊家常的方式倾听社情民意,每抛出一个问题,都会引来一系列的回答和更多的提问,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都会因为集思广益而更具实操性。
“在热闹的氛围里,不但收集到了许多‘金点子’,听取到了群众反映‘真问题’,同时也让群众获得更多参与感、成就感、幸福感。”该市甲子镇党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从畅通“听民意”渠道后,群众有了在家门口表达心声的地方。
与此同时,该市进一步依托数字政府、数字城市、数字社会、数字经济的“四数联动”示范工程实施体系,集成优化“善美村居”功能应用,加快建成“智慧党群服务中心”,进一步畅通线上反映渠道。
党员干部帮助群众进行养老金人脸认证。
多措并举“解民困”
办好群众“揪心事”
“只有带着深厚感情融入群众,到民生一线与广大群众零距离接触,倾听群众呼声,才能了解群众需求。只有主动联系群众、热情关心群众,才能了解实情、找准问题。”该市市委相关负责人在党员干部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上多次要求。
听民意、察民情,目的是解民愁、疏民困。为更好地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该市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支撑,充分发挥“一亲三心”“双报到双服务双结对”机制作用和村(社区)“一中心四组”平台作用,推行“定责任、定任务、定地点、定时间、定台账、定流程、定时限、定效果”“八定”工作法,统筹动员镇(街)驻村领导和包村干部、驻村民(辅)警、网格员、党员中心户、社工、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和村民小组长、驻村第一书记、返乡走亲干部和志愿者等“八方力量”主动上门走访、主动收集信息、主动解决诉求,对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按照登记、上报、转办、办理、回复、办结、归档等一体化流程进行办结,为群众提供“一揽子”解决服务。
近年来,该市从机关到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肩上有责的行动自觉,把为民情怀转化为生动的民生实践,主动担当发展重任,努力让群众的期盼成为民生幸福的美好现实。该市南塘镇南湖村“两委”针对患病卧床、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组织“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党员中心户等,进村入户上门帮助残疾人办理“两项补贴”认证,把“群众来办理”变成“上门为您办”、让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切实感受到为民服务的温度。
该市城东街道高美村莲池村小组三面环河,村民出行和学生求学均需横穿324国道,由于该路段交通繁忙、往来车辆众多,时常发生交通事故,当地群众多次呼吁修建桥梁以改变交通出行现状。该村党委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为民负责的角度出发,依托“一亲三心”“双报到双服务”工作机制,多次发动返乡干部、驻村干部等力量走村入户进行筹资,并积极联系外出党员、乡贤反哺乡里,最终筹得54万元用于建设美莲桥,解决了全村村民出行安全的一处“心病”。
村里老人在爱心食堂内就餐。
用情用力“暖民心”
当好群众“贴心人”
“现在办什么事情都很方便,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了多功能活动室、休闲书吧、茶话厅,大家可以在更好的环境中看书学习、聊天唠嗑。”这是陆丰市开展服务群众用行动暖民心活动以来常常听到群众说的一句话。
“很多人喜欢饭后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前面广场散步、跳舞、健身……这里经常是热热闹闹的。”在该市大安镇石寨村,一位村民高兴地说。
近年来,该市坚持以群众满意为导向,以打造“以服务为宗旨、以便民为目的、以满意为标准”的党群服务环境为抓手,积极为群众提供绿色通道、上门服务等多项特色服务,用“情”服务,用力做好群众“贴心人”,累计推动36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打造了26个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投入打造集党建宣传、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党建文化公园55个,进一步持续提升党群服务质效,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既“接地气”又“聚人气”,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温馨家园,真正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该市还坚持用“心”关爱,用“力”作为,进一步扩展“爱心食堂”覆盖范围,全市共建成“爱心食堂”200家,实现村村有、全覆盖,重点解决村里独居、高龄、失能、留守老人吃饭难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办实事,小食堂点亮大民生,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仅暖老年人的胃,更暖了他们的心。
“感谢政府,‘爱心食堂’环境舒适,饭菜便宜味道好,还能和大家一起聊天,在这里吃饭,心情都变得舒畅了。”该市河西街道一位“留守”老人感激地说道。
汕尾日报记者 李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