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陆丰市城东街道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全面推进典型村建设。该街道积极探索破解村级发展难题,持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以点带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为乡村振兴书写生动篇章。
双寨村
全民共治绘就共建“同心圆”
走进城东街道双寨村,只见村道两旁绿树成荫,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村庄干净整洁,让人真切感受到“人在路上走,犹如画中游”的新农村景象。“这几年来变化非常大,村里环境卫生整洁,不仅安装了路灯,修缮了水池,还打造戏台和文化馆等,每天都可以在这里运动、散步。”谈及村里的变化,村民们赞不绝口。
双寨村文化公馆成为村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场所。
近年来,双寨村紧紧围绕“典型村建设”要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持续发力,绘就一幅乡村宜居的美丽图景。该村获批省第三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双寨村着力建好文化活动阵地,打造了集村史馆、村文化馆和村民公馆等功能于一体的双寨村文化公馆,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村里推进村前广场建设,计划设置党建宣传栏、文化展示栏、村规民约公示栏,配备休闲座椅、绿化景观、健身器材,还为广场的池塘加装美观围栏,把村前广场打造成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村级公共活动空间。依托这些场所,该村广泛开展理论宣讲、环境整治、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压舱石”。该村一方面加强撂荒地动态监测,修整农田沟渠,硬化机耕道路,去年推动150余亩撂荒地复耕。另一方面,将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发动农户共同参与,扩大油柑种植面积。截至目前,全村共种植油柑约750亩。针对外出务工但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鼓励其以“股票园”形式统筹流转至双寨经济联合社,通过联合社名义与第三方农业公司进行合作,大规模种植香水柠檬和荔枝,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经济主体建设。这一举措既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人居环境整治是提升村民幸福感的关键一环。为打造美丽宜居新农村,该村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每周四组织驻村干部、志愿者开展环境整治,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入户联心”等形式,广泛宣传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用实际行动带动更多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同时,在整治村容村貌、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的过程中,该村多渠道筹集资金,对村里小公园进行升级改造,增设绣球花、风景树、景观圆盘等景观,因地制宜美化村庄,让小公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磨海村
“股票田”引领乡村发展新路向
作为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磨海村近年来充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创新推出“股票田”模式,将农户零散土地流转整合发展,把集体资产量化后确股到户并实行分红,大力发展规模化种养业,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该村埔田小组的“戍桶坑”,曾是一片撂荒十余年的田地。由于土地酸碱化、劳动力外出等原因,这里长期无人耕作,土地效益几乎为零,是名副其实的“死产”。
磨海村昔日的撂荒地,如今变成了成片稻田。
乡村要发展,产业振兴是核心,而产业振兴,土地资源更是关键。磨海村首创“股票田”概念,以“戍桶坑”作为试点,探索建立“股票田”的可行性,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目标,促进集体、农户“双增收”。
为盘活土地资源,城东街道干部与村干部多次实地勘察了“戍桶坑”,明确该地“股票田”改革的基本目标、主体和方向。同时,工作人员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详细为农户答疑解惑,讲解“股票田”改革的政策和背景,逐户动员村民以“一亩折10股”的量化方式与村经济合作社签订《土地折股暨委托经营协议书》,确认持股比例和收益分配情况。土地整合后,该村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泰国枸杞菜项目,对农户委托流转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与增收“双赢”,实现了土地效益从0到1的突破。“现在家里每人都有股份,不用外出打工,一家人团团圆圆,收入比过去还翻了三四倍。”说到近年来的收入变化,村民陈大伯笑得合不拢嘴。
此外,该村还通过强村公司助力产业发展,依托正源种养合作社的陆丰市荔枝产业园田头交易市场,为当地和相邻村的荔枝种植户提供售卖、收购对接平台。同时,通过购物平台和社交平台构建起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网络,从荔枝种植园的管理、采摘,到包装、运输服务,整个产业链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仅荔枝季期间就带动120余人就业。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该村也注重提升乡村“颜值”。每周开展一次环境整治行动,集中清理卫生死角、乱堆乱放和村道杂草;并综合运用宣传栏等载体,引导村民做好房前屋后卫生,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由“短期清理”向“长期清洁”转变。同时,推进“五边”“四旁”绿化及村庄公园绿地建设,动员返乡人员、人大代表以树为媒,捐资捐苗、出钱出力种下“代表林”等主题林,打造情侣路、村前公园、郊野公园等景点,让绿美乡村更具魅力。
东埔村
特色产业跑出发展“加速度”
近年来,东埔村以“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为契机,聚焦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全方位推动典型村示范创建,成效显著。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第三批典型村培育名单,该村名列其中。
东埔村纯香赤米。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东埔村立足本村实际,积极探索特色产业路径。该村利用新324国道两侧的撂荒咸田进行开垦,结合实际打造“一村一品”东埔村纯香赤米。目前,东埔村赤米稻种植面积稳定在千余亩,年产量达225吨。去年,东埔赤米被收录进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品牌影响力与市场认可度大幅提升。同时,为积极引导村民广泛种植增收,该村通过城东东埔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帮助农户销售,组织企业参加2024全球高端食品优质农产品(深圳)博览会,与多地客商达成合作,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该村积极推进“股票田”改革,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328.27亩,并引入陆丰市顺潮堂农业园有限公司经营,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租金收入10.83万元。此外,引入小棚虾和加工厂,出租咸塭田每年收益54.76万元。这些举措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带动了更多农户实现增收。
该村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人居环境,多渠道筹措资金,硬化和拓宽村内道路1.6公里,增设太阳能路灯照明设施,修缮和新建农田水利灌溉渠道,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持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建设文化广场,配备健身器材和文化舞台,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文明实践站内设有阅览室,为村民提供学习和阅读场所,并在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炎围村
共建共治共享构建治理“新局面”
炎围村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将典型村培育与和美乡村建设同频共振、一体推进,通过精心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局面,乡村“颜值”不断提升。
炎围村通过打造法治文化长廊等,不断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在绿美生态建设上,炎围村做足“乘法”,不断完善责任落实机制。添绿方面,该村常态化开展“我为家乡种棵树”“绿美陆丰生态建设城东青年在行动”“绿美陆丰生态建设义务植树活动”等主题植树活动。护绿方面,依托“入户联心”活动,创新乡村绿化长效管护机制,以现有网格为基础,将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党员等纳入联户队伍,通过入户走访,向村民宣传绿美政策、管护措施,明确苗木管护“怎么管”“谁来管”,把管护任务压实到网格、明确到户、落实到人。同时,设立总责任人及分区责任人,定期巡查评比,利用“红黑榜”定期表扬一批表现优秀的管护人员,推动村容整治与长效管护有机结合。
该村用好党群综合平台,通过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网格代办上门服务,创新“入户联心”模式与返乡人员联动机制,并依托村史馆开设童趣课堂、红色驿站,打造集服务、教育、文化于一体的党群综合平台,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治理效能。同时,充分发挥中青年作用,通过清晰的组织架构与分级认捐机制筹集资金,运用理财增值保障运作持续性,聚焦环境改善、助学奖励、尊老帮扶等公益项目,并严格财务公开与监督制度,确保资金使用透明、规范,有效激发骨干积极性,推动村民主动参与共建共治。
此外,该村还不断提升民主法治水平,通过建设法治文化长廊、实行村务每月公开、培养“法律明白人”、开展入户普法宣传、依托乡贤力量筹集资金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等方式,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高美村
激活农村集体经济“新引擎”
曾几何时,高美村是陆丰市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如今,走进高美村,映入眼帘的是特色产业欣欣向荣、乡村风貌焕然一新的景象。昔日的“后进村”已经华丽蜕变为“致富村”。
近年来,高美村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盘活土地资源,释放乡村发展潜力,将“发展短板”变成“发展潜力板”,形成股份制改革、土地流转、产业振兴 “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富民兴村之路。
高美村发展茶产业,助力村民增收。
要发展,先破局。为解决村集体土地长期被占用、集体经济薄弱的难题,该村制定印发《高美村清理不规范合同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步骤、程序和办法;成立工作小组深入开展摸底排查,有序推进清产核资及合同规范工作。同时,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依法清理和收回违法发包和非法占用的土地,累计清理出不规范合同53份,收回土地面积11750亩,为村集体挽回经济损失达300万元。
该村结合实际,打出“以地入社”、土地流转、整合“碎片田”的组合拳,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以莲林小组为产权制度改革示范点,率先成立陆丰市第一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实行“以地易股入社”模式,随后在全村推广股份制改革。目前,已成立高美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1个、股份合作经济社8个,实现“村集体有收益、群众有钱赚”。
该村将招商的眼光投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先后引进广东国泰水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通过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实现每年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近270万元的收入。同时,积极探索“小田变大田”改革,将党群服务中心前村民承包的土地作为试点,以产能为测算依据,交由村办企业高美供销有限公司经营。该“试点”地块经托管后,重新实现集约化、连片化、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依托村内特色资源,该村精准培育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以高美茶、高美笋和海鲈鱼养殖为主的“一茶一笋一鲈鱼”三大产业。在茶叶产业方面,该村积极推动“陆丰茶乡”品牌建设,参加多届茶王争霸赛,打造“高美茶”“高美东方红”公共品牌,全面构建“种植、生产、销售”产业链,集中力量发展茶叶产业。目前,全村茶园面积有4000多亩,每年为集体经济增加近36万元收入。
高美竹笋作为省名特优新农产品之一,该村大力扶持高美竹笋专业合作社建设,做好竹笋培育高产技术的推广,规范集约了高美笋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在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带动周边村民参与到竹笋种植。此外,该村还大力打造养殖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广东国泰水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塭港上建成海鲈鱼示范养殖基地,打造从海鲈鱼种苗繁育、养殖到销售的产业链条,并对周边的1300亩鱼塘进行标准化改造,为农户提供饲料、技术、设备、保价回购等支持,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汕尾日报记者 曾佳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