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汕医院陆河医院正式揭牌,标志着陆河县以“医联体”为核心的医疗改革迈出关键一步。改革不仅为山城群众带来更优质便捷的就医体验,更为粤东山区医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近年来,陆河县紧紧抓住“百千万工程”战略机遇,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改革总抓手,借力“组团式”帮扶东风,创新推行县直公立医院“一院三区”管理模式,织密织牢基层医疗保障网,让老区群众的幸福感在医疗服务升级中持续提升。

群众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汕医院陆河医院就诊。
“抱团发展”,是陆河县破解山区医疗资源分散、基础薄弱、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长期痛点的核心密码。该县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为突破口,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横向联合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纵向整合8所乡镇卫生院和155个村卫生站,全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均衡布局,逐步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2022年,凭借系统性的县域医疗资源整合成效,陆河县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
借帮扶之力强化“内功”,则是陆河县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自2018年广东省人民医院第一批“组团式”帮扶工作队进驻以来,依托省委组织部、省卫健委联合开展的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机制,陆河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三所县级医院,累计接收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深圳市中医院等机构的常驻及柔性帮扶专家超110名,专业覆盖20余个临床专科,为县域医疗注入强劲动力,显著提升了当地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
在医疗帮扶实践中,陆河县精准借力资源,通过纵向深化技术协作与横向夯实硬件基础“双向发力”,推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质升级。纵向帮扶上,该县依托省卫健委帮扶机制,持续深化“名院带县院”合作模式。2024年,引入深圳市康宁医院组团帮扶县精神专科医院;目前,已有4家省市级核心医院与陆河县4家县级医院结对,21名专家常驻基层一线,通过临床带教、技术指导等方式,直接提升县级医院诊疗水平。横向协作上,借助深圳坪山对口帮扶优势,同步推进医疗“内功修炼”与“筋骨锻造”。2025年8月,迈瑞医疗深圳分公司向陆河捐赠价值超600万元的40台设备,覆盖全县13家县、镇公立医疗机构;同时,协调160余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县人民医院效能提升项目,实现医疗硬件与服务水平“双升级”。
在湾区优质医疗资源的持续“灌溉”下,陆河县医疗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县人民医院先后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百余项,多项技术填补汕尾地区空白;建成县级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体系,其中胸痛中心成为汕尾市首家省级基层版胸痛中心并通过国家级认证,卒中中心成为汕尾市唯一的国家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通过省级认证。此外,该县还建成汕尾市医疗系统首个“博士流动工作室”,邀请省三甲医院和陆河籍医学专家下沉坐诊,设立肿瘤科、日间化疗中心、远程病理诊断中心,专科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县妇幼保健院开展妇幼专科适宜技术20余项,母婴健康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县中医院新增消化内镜等4个特色科室,“针灸科”入选省“十四五”省级中医药临床特色专科建设项目,中医药服务影响力持续扩大。
人才是医疗发展的根基。陆河县依托省卫健委纵向帮扶及省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力量,深入实施“名医下乡”行动。通过“师带徒”“联合门诊”等模式,累计带教基层医生50余人,开展学术培训超200场次,培训医护人员超5000人次,选派200余人赴帮扶医院进修深造,为基层医疗队伍注入新活力。同时,县医共体总院以“1+1+N”组团式帮扶模式,组建10个县域医共体帮扶团队,常态化下沉镇村开展技术指导与带教,全方位助力基层医疗服务技能提升。
陆河县的医共体改革,在借力“输血”的同时,更注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现自我“造血”,持续提高医疗水平。该县通过明晰权责清单、实施人才战略、优化资源整合、推动数字赋能等举措,构建起“党委统筹+政府主导+医共体执行”的高效管理格局,以制度创新破解基层医改“深水区”难题,同时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打造标准化“中医阁”,逐步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县域医疗服务模式。
高位统筹明方向,筑牢制度根基。陆河县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由县委书记担任医共体管委会主任,县长担任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进一步压实改革责任。同时,细化县政府、县直部门、医共体三方权责清单,建立一体化管理和决策机制,并出台“1+N”改革方案及50余项医共体工作制度,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资源整合提效能,激活内生动力。该县聚焦“强基层、惠民生、促改革”核心目标,以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为双轮驱动,深化医疗卫生领域改革。今年,通过整合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3家县直公立医院资源,推动“一院三区”管理改革落地,构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管理新格局。
特色服务树品牌,赢得群众好评。陆河县着力做优做强医养结合服务、中医药传承特色服务、“镇村一体化”服务,打造具有陆河特色的医疗服务品牌。全力推动水唇镇医养结合中心“两院一体”及县中医院医养结合等项目建设,其中水唇镇医养结合中心凭借优质服务,吸引周边城市老人入住。同时,拟升级2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7家村卫生站中医阁,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为患者提供优质中医治疗。此外,大力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目前已有7家卫生院完成基本标准建设,4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2个村卫生站成为医保定点管理试点。
值得关注的是,陆河县在省内率先将医共体“六统一”要求升级为“七统一”,新增“基本公卫统一管理”,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从“碎片化”转向“标准化”。目前,该县已基本实现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基本公卫的一体化管理,构建起上下贯通、共建共享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近日,陆河县人民政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汕医院组建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签约暨共建医院揭牌仪式在陆河县人民医院举行,正式开启“政府主导、大学支撑、医院运营”的“政校医”合作新模式,实现医疗资源“纵向贯通”与“横向整合”的有机统一。双方将在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双向转诊等方面深化合作,着力破解陆河高端医疗资源匮乏的发展困境。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汕医院陆河医院外貌。
据了解,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于1964年,2015年获批成立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选择与陆河县共建医联体,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具的结果。”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汕医院院长沈创鹏在揭牌仪式上表示,此次共建既是总院对深汕医院支持的“延伸”,更是对陆河百姓优质医疗资源期盼的积极响应,实现了政策导向与民生期盼的同频共振。
未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汕医院将依托总院的品牌、管理经验、技术优势和人才储备,与陆河县携手进一步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县级医院专科能力,带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提升,实现优质资源效能最大化,让陆河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湾区的优质医疗资源。
从“病有所医”到“病有优医”,陆河县通过资源整合、制度创新与跨域合作,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山区群众身边,为粤东山区医疗高质量发展书写了“强县域、惠民生”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