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现路径
-
2025-04-24 10:30
-
- 【字体:
大 中 小】
数字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内在逻辑联系。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作用明显。但就我国来说,在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面临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不够、数字技术创新动能欠缺、数字业务拓展空间受限、数字生态系统活力不足等现实挑战。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颠覆性革新、生产要素创造性配置、产业深度变革升级三要素构成。技术颠覆性革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生产力进步提供根本支撑。生产要素创造性配置保障资源高效利用与生产效率提升,起到关键统筹的作用。产业深度变革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三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数字经济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1.数字经济加速知识的生产节奏,为技术达成革命性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支撑。当前,人工智能依托深度学习技术,能够自主地从海量的现有数据中开展学习并提取知识,无需程序员进行明确的编程操作,还能够借助算法模型实现自我学习和优化升级。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要素呈现出虚拟性、非竞争性等特征。一方面,数字技术为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使得人工智能模型能够学习到更为繁杂、深刻的知识,从而加快知识生产的步伐,实现数据要素的高效融合。2.数字经济在推动知识共享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技术实现革命性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表现在:其一,数字技术能够更高效地完成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与分析工作,极大地降低数据共享的成本,促使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其二,数据要素的发展推动数据的开放,为科研人员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知识资源的共享有助于激发新的创意,鼓励开源创新、跨学科合作等模式的发展,促进创新文化的形成,从而构建起推动技术革命性创新的核心要素。3.数字经济在促进协同创新上成效显著,为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增添强大动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有力推动知识的创造与共享。数字技术整合不同领域知识与技术,实现创新主体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的复杂难题,推动协同创新。协同创新依靠跨学科、跨行业协作,汇聚不同领域科研力量与资源,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合作研发模式分散创新风险,有利于创新项目落地,助力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当前,具有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作为典型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迭代,极大地加快数字经济对传统生产模式和组织形式的变革进程。1.数据要素有助于改进决策流程,促使决策者更为科学地配置生产要素。一方面,决策者能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市场趋势和消费者行为展开精准分析,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数据要素能够帮助决策制定者整合内部和外部数据,从多个角度进行多元化的决策分析,并迅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通过实现决策的合理匹配,使经济运行趋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依靠决策的创新,达成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由此可见,优化决策能够提升资源配置的效能。2.数据要素有助于缓解资源错配问题,推动各类要素实现有效整合。数字经济一方面能够通过提升市场化水平、推动金融发展、增强对外开放程度等多种途径来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还能发挥引导作用,让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得以更高效地聚合与运用。3.数据与传统生产要素实现深度融合,引领产业发展步入一条更为全面、广泛且便捷的创新轨道。在数字经济的驱动下,借助算法与算力,充分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创新生产要素的组合模式,推动传统生产要素实现能级跃升,进而达成产业的迭代升级。1.数字经济推动研发模式创新变革,加快产品创新与技术迭代进程,进而助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一方面,数据要素广泛应用使企业能基于海量用户反馈和市场数据开展产品研发,实现以数据为支撑的迭代创新。以美的集团为例,在其家电新品研发中,研发部门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舆情、市场、用户及经营数据,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描绘用户特征,挖掘创新契机,助力业务部门更快、全面了解市场与用户,针对性快速推出新品,进而实现业务增长。另一方面,数据要素促进生产模式创新,企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演进。2.数据要素通过提升产业链协同程度,推动产业达成深度转型升级。数据要素的流动增强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透明度,进而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效率损失。数字经济促使产业链内各企业的创新流程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相互交织,扩大信息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范围,有助于同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不同产业链之间的相互连接与沟通,构建起高效的产业链协同体系。3.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全新战略机遇。尤其是数字技术赋能产业链分工协作,极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精准度,加快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间、区域间流动速率,推动产业结构朝合理化、高级化方向演进。而产业结构高级化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体现形式,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实践价值。为建立健全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制,政策制定机构应着力增强创新政策的精准度与创新治理效能。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客观上要求各区域立足自身经济基础、产业禀赋及技术条件,制定具有区域适配性的数字化开放政策。具体而言:1.各地政府应实施系统性区域发展评估,剖析本地数字经济成长潜力与独特优势,并据此制定适配性政策。经济发达区域可着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与初创创新型企业,通过税收优惠、财政奖补等政策工具,激励技术革新与产业跃升。经济欠发达区域则应聚焦数字基建布局,提升设施覆盖度与运行效能,增强对外资与人才的集聚效应。2.强化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撑。各地政府能够制定契合产业特性的、具有针对性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战略与配套政策。对于具备数字化转型意愿和条件的产业领域,政府可联合专业咨询机构,强化数字化转型路径的统筹规划,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或示范企业,推动数字技术在实体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传统生产力实现变革,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3.需建立动态政策反馈机制,定期评估政策执行效果,并据此及时优化调整政策。地方政府可构建区域协作平台,共享政策经验与典型案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4.建议地方政府积极探索数字经济开放的多元化实施路径,着力培育共享经济、数字金融、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为企业营造更为丰富的创新发展空间与机会。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挖掘数据资源价值的核心举措,能够有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进程,进而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坚实的市场根基。1.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进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制定专项政策引导企业参与数据流通与协同共享,推动市场主体完善数据交易制度与信用评价机制,达成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目标。2.应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为培育新型生产力构建优质市场生态。需明晰政府与市场边界,推动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畅通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衔接机制,引导优质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技术领域和颠覆性创新方向集聚;中西部区域应加速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前瞻布局数字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数据要素流通交易规则及收益分配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辟多元化市场空间;需强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与创新链分工体系,为新型生产力发展营造国际化的制度环境。3.技术创新是新型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能。应提升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强度,尤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分布式账本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构建产学研深度协同的创新体系,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实现快速转化与产业化落地。4.应强化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鼓励企业间构建数据流通联盟,破除数据要素流动障碍,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与跨主体协同创新,培育优质创新生态系统,释放数字经济制度型开放红利,加速新型生产力形态的培育进程。[本文作者系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本文系2024—2025年度汕尾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SWSKZD-2024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