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栏目 -- 请到广东过大年 -- 南粤年俗大观
元宵节的家乡面线
  • 2024-02-21 10:22
  • 【字体:    

●蔡伟斌

家乡的面条,不叫面条,而是叫“面线”。我觉得用线来形容家乡的面条,那真是确切形象不为过的。它超长,像线条,绕成一圈圈。还有更深层的寓意,它是人们祈求长寿的一种象征物。

在家乡,“面线”并不是经常能吃到的食物。只有在某种特定的日子,那便是家乡元宵节上灯的时候。

上灯是家乡的元宵节的重头戏,以至于家乡人将元宵节称为上灯节家乡的上灯与别处不同每三年操办一次。凡是添男丁或新婚的人家于元宵节期间,要到各祠庙挂灯庆祝(谐音“添灯”),俗谓“上灯”,寓意添丁发财。正月十二日,向乡里人分发面线;正月十三日,主家设席招待亲人或朋友,是谓请灯酒。

在整个上灯节期间,家乡到处花灯辉映,喜气洋洋。而我最怀念的是正月十二日分发面线的这一日。

天刚蒙亮,妇女们就开始忙碌起来。那些没轮上上灯的人家早已在桌子上准备好灯烛和一大箩大桔,等待灯户前来分发面线。

母亲坐于门槛上,笑迎着每位灯户。一般前来分发面线的灯户或是亲戚或是朋友或是邻居。她们挑着两桶装得满满且腾着热气的面线,放在门口,掀开红桶盖,用筷子夹起一把盘送到母亲面前,然后兴奋地跟母亲说说她家上灯的情况。

母亲接过盘,将面线倒入竹箶中,拿上一对灯烛与两个大桔放到盘中回礼给灯户,并握着灯户的手,道一声恭喜。有时还调侃着灯户明年继续再添新丁,下次再轮上灯。

灯户咯咯笑起来,脸上洋溢着欢喜的笑容。她点了点头,接过母亲的东西,道声谢谢,挑起两桶面线,向下一家分面线去。

有时,碰上一些很客气的灯户,连续夹两大盘面线硬要母亲收下才肯离开。母亲不肯收,彼此推来推去。最后只好收下,当然也要回礼两次。

一天下来,灯户络绎不绝。两个大竹箶都快装不下了,满屋子飘着面香。桌子上的灯烛与大桔也空空如也,母亲立即叫我跑去市场买回来填上。

到了晚上,我们的晚饭当然少不了吃面线。母亲把众多不同灯户家的面线掺杂一起,放到大鼎中,热火炒翻一遍就可以吃了。面线油滑,入口轻嚼即碎,兼有葱未的香气,很是美味。炒熟的面线不宜存放过久,它会变质霉坏。

翌日,母亲会把剩余的面线摊散拿到阳台晒干,封装储存起来。

家乡的巷口处,有二间专卖面线的铺头。其中一间的老板是我的邻居,我叫他“面叔公”。他慈祥和蔼,制作的面线远销四乡六里。

在他偌大的院子里,每天用竹架挂着长长的面线,齐刷刷地一排紧挨着一排,面线如筷子般大小,表面沾着面粉末。清风徐来,整个院子恍若一个湖面,波光粼粼,淡淡清香,偶尔还不知从何处飞来些蜜蜂,嗡嗡响叫,停落在面线上。刚制作而成的面线经过挂晒后,变得白净干爽,也容易折断,需要小心翼翼地放到包装纸上,绕成圈状扎紧。

对于面线吃法,家乡人大部分都是用来炒,很少用来滚汤。孩提时,我想吃面线之前,母亲需先去面叔公那预定。炒面线时,拌上一些瘦肉、虾干、鱿鱼干丝、葱,洒上足够的油,在大火下爆炒,待面线变软,沾着油,表皮炒成金黄色且结成一层疤,类似锅巴,香喷喷的炒面线就可以吃了。炒面,滑香易嚼,但比较油腻,往往吃上几口就感觉肚子涨饱。此时,配上一碗鱼汤,是绝妙美味。

随着时代发展变迁,家乡制作面线的传统工艺逐渐失传。巷口处的那两间面铺也消失了,面叔公再也不以制作面线为主业。于我这种挺怀旧的人来说是一种失落与遗憾。

习惯于大鱼大肉的朋友,你是否愿意尝试下我家乡正宗面线,体验下那独特口感与风味吗?元宵节不妨约上我,一道回家乡寻觅觅看哦。

元宵节的家乡面线 1,708,453,320,000 b8a667cdd8d045e687794dbfe9c24883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