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聚焦专题 -- 澎湃时评
【澎湃时评】“树苗”替“火苗”  绿植新孝道
  • 2024-03-29 10:33
  • 【字体:    

○本报评论员

清明在即,正值全市绿美生态建设热潮持续中,市绿美办日前发出《“坟边种棵树 子孙代代福”活动倡议书》,倡导、鼓励采取植树祭扫、鲜花祭扫等绿色文明的方式缅怀先人;用“树苗”代替“火苗”,自觉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以实际行动共同守护绿色家园。

古书《礼记》里边说:“孟春之月,盛德在木。” 意思是在春天植树造林,是最大的功德。“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是《管子》书中的话,是说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在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时,引用了《管子》的这句话。这些话蕴含的道理,经过近年来在绿美生态建设行动中对新发展理念的诠释,已经日渐为人所理解,日渐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成为绿美行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和绿美家园的守护者。当然,反面教训我们也不陌生,几乎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有过失火烧山的案例,许多人都亲眼目睹过山头焦黑的惨状,多年植被毁之一炬,重新泛绿不在短期,怎不扼腕叹息!守住“防火”这个“隘口”,怎么加强都不为过。清明期间,这根弦尤其不能丝毫松懈。

清明祭扫,在山地坟前烧香、烧纸钱、燃鞭炮引发火灾时有所闻,近些年,各地增设了进山卡口,监管、查收香烛纸钱,情况稍有好转,但如果认为“很大程度消除了隐患”,这个乐观还是早了点。要收取更大的实效,还须强化管控,仍应有更严更实更精细的措施。此外,更长远更牢靠的保障,是要经过引导、促动,让越来越多的民众实现观念嬗变、提升文明素质。绿色祭扫,先有以“绿”为美,才见伴“绿”同行。在人心头植“绿”之事,更须力行不辍、久久为功方能起色见效。人人心头长“绿”,即是人人善念生成,善念生则善行成为自觉,善行有自觉则能致远。倡导用“树苗”代替“火苗”,用鲜花祭扫、在先人坟边种树,就是要改变那种自古至今“从来如此”的旧俗观念和传统做法,这在很大范围内,可以说是个“千古难题”。移风易俗,在任何时候,都是“攻坚”的最难点。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是,文明观念更新和文明行为提升,总要有先知先觉者先行一步,并且坚持不懈率身垂范,以携带更多人一道同行。也就是说,在某种明显已经不合时宜的“从来如此、人人如此”的格局中,先得有人“不如此”,率先站出来辨析“从来如此”的是与非、权衡“人人如此”利与害,从而争取招引更多的人汇聚到进步的“三观”阵线中来。比较熟悉的例子,比如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婚恋自由,我们知道这个结果是发展的必然,但同样能够想象历程的艰辛,想必“先行者”们会面临重重阻力,即便是到了法有明规的时段,在部分人的观念里,不是还抱着旧教条么?大家日常更熟悉的,是饭桌上使用公筷的例子,这种做法,特别是经过了三年新冠疫情,现在是日见普及了,但是你看,还有不少家庭里,自己用的筷子给别人夹菜、自己用的汤匙往盆里多次舀汤之类的动作,仍是常态。分羹食、备公筷,可是百年前就有人倡议实行的啊。按理,以今天普遍的生活水平,如此小小的调整易在反掌,问题就在于:可能你家中从未有人先行提议并力促落实,或是有人提议了却无人附议、行动,所以还是一仍其旧、不了了之。举这个例子的用意,一为说明观念和习惯的顽固禀性,改变不容易;二是希望每个家庭都有明白事理并执持以行的成员,引领向善。我们常说到“家国情怀”,从“国之大者”譬如改革,到家中小事譬如公筷夹菜,无不需要先知先行、先觉觉人的执着担当者。

古时候从全人、金玉陪葬到陶俑纸锭之用,无疑是进步;在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全球、全人类之“大者”的今天,倡导绿色祭扫、坟边植树,更是大进步。身边的古树大树,给人无数的遐想:它们身历风雨雷电、见证是非恩怨,比任何人都站得久远;它们可能是我们某辈先人的发小,又是我们和子子孙孙的世交;它们是扎根大地、守护家园的典范,是代代人最忠实的陪伴……种下一株树,守望一抹绿,感觉是缕缕情思在鲜活延续。在“坟边种树”主题活动策划文案中,相关部门呼吁做到全社会、各行业、各群体全覆盖,号召各市直单位结合本单位、本行业实际,进一步细化活动方案,组织宣传发动本行业、本系统人员积极参与,同时组织人员力量加强对帮扶联系镇村的指导、帮扶工作,就是希望,尤其作为公职人员,能以“明白人”的身份,先觉觉人、先行导人,以一人推动全家、以自家联结他家,像“滚雪球”一般,将祭扫的文明观念、文明做法深入传带到千家万户,让另一个正在火热开展的主题植树活动“十个万”提前变现、不断刷新“十万+”,试想岁岁思亲到清明,但看坟边树绿送福荫,谁能不高兴!

【澎湃时评】“树苗”替“火苗”  绿植新孝道 1,711,650,818,000 888e457f98644fcda13783ed2e256b46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