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入户联心”活动引起广泛关注,有媒体这样写道:“从田间地头到社区街巷,从产业振兴到生态宜居,当5.9万名联户人员将脚印留在千家万户,将服务送到群众心坎,这座滨海城市正以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书写着强镇兴村的时代答卷。”论者注意到,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服务、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从行政推动向多元共治的进变,随着“入户联心”活动的持续深化,汕尾正走出一条以治理现代化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构建起基层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基层源头治理、多元共治的实绩,很大程度上,有赖关键的“前置投入”,这个关键,就是“精准服务”。“入户联心”从2024年4月启动至今年1月份,已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85万件。可以说,为广大人民群众不息办成实事,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先行垫资”。因为这份“垫资”,使更多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零距离”,基层治理的根系在民心的滋养中愈发强健。
“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这是人际关系中的定则。汕尾有句俗语,说“你有初一,人有十五”,意思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这句俗语掰开来作两个层面的分析,一是“有初一就会有十五”,二是“有初一才会有十五”,两个层面,包含的都是天道时序、人寰世情之常,对应的另一个常识是:干工作、谋发展,首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真心实意为群众多办实事,其实就是为各时期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为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奠基储能,本身就是一项基础工程。因为通过办实事换来了群众的信任,不仅能赢得群众言语上的支持、拥护,而且,也将收获更多群众越来越自觉热情投身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互动。党的群众路线,同时也是将朴实的“底层逻辑”光大成为展现美好人性和美好情感的宗旨理念、升华成了必欲躬行的使命准则。共产党人,从个人到群体,仿用邓小平同志“我是实事求是派”的自道,都应是“初一派”——做践履初心一以贯之的人和组织。
“雪中送炭惟吾愿”,这是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面对群众时身体力行的情怀写真。早在1939年,陈云同志在《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工作》一文中说:“大革命时彭湃同志在海陆丰,为什么受农民的拥护,为什么他在农民中间有很高的威信?就是因为他很关心群众的疾苦,随时随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新时代走好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他在指出调研工作应着重的内容时,则揭示了“掌握实情”与“解决问题”之间的依归关系:“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只有这样去调查研究,才能获得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是关于方法论的诠释。“入户联心”着力在机制创设上下功夫,比如制订每月至少1次全覆盖开展入户走访,做到红白喜事必到、生病住院必到、家庭变故必到、矛盾纠纷必到、意外灾害必到,全流程闭环管理、“警格+网格”联动,一张网全贯连以落实进万家门、知万家情,确保发现问题在一线,通过解万家忧、办万家事的努力,就是要让“矛盾化解在一线”等善治目标的变现具刚性、收长效。
“入户联心”持续激发起广大党员干部身沉一线展能耐、心系群众干实事的积极主动性,在以工作实效践使命、证初心的路上,同时不断确认、校正自己的身份角色。1.85万件的实事里,一定有不少“排忧解难”的鲜活个案;相信未来有更多的“垫资”范例,将在汕尾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功力竞发的奔赴中成为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