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品清湖
天柱折海南——痛惜郑心伶老师离世
  • 2023-07-29 10:20
  • 【字体:    

○谢明

7月8日,陆陆续续接到广东省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胡子明、海南省文昌市冼夫人文化学会会长冯学在等人的电话,他们都沉痛告诉我,郑心伶老师于2023年7月7日22点32分于文昌老家堂屋离世!

听到这个消息,我瞬间头皮发麻发“蒙”,总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所以我反反复复地拨打那个打过了千万遍的电话号码:13627504829,我总希望那如洪钟的声音还会出现。

可是,一直到手机传出:你打的电话无人接听!我才终于醒悟,我那个敬爱的大个子老师、那个天生的乐天派、那个天天说“人在阵地在”的“鲁迅人”——郑心伶,已经真的离开人间了!

今年3月,郑心伶老师告诉我:“我回家乡文昌专门读书写书,十分幸福!还健康,86岁了。现在正忙编辑出版《心伶文存》(三卷自选集)。估计明年就可问世了。 ”

可是,那个可亲可敬可爱的郑心伶老师,怎么突然就离开我们而去了呢!

我头脑中立即想起了《山海经·淮南子》的话:共工触不周山,使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被誉为中国鲁迅研究界的“南天一柱”的郑心伶,突然柱折海南,岂不令人痛哉!君今不幸离人世,鲁研有疑可问谁!

郑心伶是当代广东鲁迅研究的播种者,是广东鲁研界的南天一柱!

郑心伶毕生致力于鲁迅研究,自称是终生“吃鲁迅饭的人”。他著有《鲁迅诗浅析》《鲁迅与青年作家》《鲁迅作品赏析与教学》《鲁迅学论稿》《日月双照》《难雕的塑像》《鲁迅探寻》《鲁迅笔下的人物》等一大批鲁研著作,其中《鲁迅作品赏析与教学》获全国教育图书优秀奖,在全国鲁研界影响很大。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郑心伶在提高的同时,注重鲁迅研究的普及工作。他是普及鲁迅精神的倡导者之一,是当代广东鲁迅研究的播种者,是鲁迅研究的“一团火”,把广东的鲁迅研究搞得如火如荼,令全国鲁研界都不得不刮目相看。

广东教育学院是郑心伶鲁迅研究的重要播种基地之一。1983年,由郑心伶倡导成立了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鲁迅研究小组,风风雨雨十多年,郑心伶经常到学院讲课,对学生给予教育与帮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鲁迅研究和文学创作的种子,加入广东鲁迅研究学会的就不下30人。这些学生如今遍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大中学校的学生,他们从郑老师的手里接过鲁迅研究的火种,又把它播到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身上,使广东大地的鲁迅研究和鲁迅精神的普及活动得到持续而深入的开展。

郑老师退休后又聘到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任教,这里又成为了鲁迅研究的新基地;在粤西,江门、阳江、茂名、湛江等市都成立了市级鲁迅研究学会,并且都举办过全国性的研讨会,恩平、开平等成立了县级学会,粤鲁研界称之为“西路军”;

在粤东,汕头大学在王富仁大师的引导下,鲁迅研究向纵深领域拓展,《汕尾日报》社也有一批人在进行研究,粤鲁研界称之为“东路军”;

在粤北,韶关学院很早就成立了鲁迅研究学会,开展了许多普及工作,清远市于2004年组织成立市级鲁迅研究学会,并以《清远日报》为阵地,发表一大批研究文章和杂文,粤鲁研界称之为“北路军”……

这些工作和成绩凝聚了郑老师多少心血和汗水啊!特别是鲁迅研究出现暂时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一些无知、浅薄之徒靠骂鲁迅、贬鲁迅而得逞一时时,郑老师总是挺立擎天,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发表文章给予驳斥。他总是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民族魂不会死,鲁迅精神将永远活着!天塌不下来!即使塌下来,你们矮个子也不用怕,有我这高个子顶着呢!”

多年来,为了鲁迅研究而成立组织,筹办经费,开展活动,出版文集……郑老师戏称自己是“丐邦邦主”,带领大家找领导,找学生,找企业家,找出版商。郑老师脸皮薄,一介书生模样,谈起学术滔滔不绝,一说到孔方兄,就结结巴巴,那时我们就要“挺身而出”,半讨半求。

鲁研指向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广东的鲁迅研究成为了中国鲁迅研究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被周海婴、陈漱渝、王锡荣等称为“风景这边独好”!郑心伶,正是这风景中最美丽的“风景”,是中国鲁迅研究的南天一柱!

郑心伶是我的恩师,是我从事鲁迅研究工作的引路人。

认识郑老师,就快40年了!

1985年我到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读大专,中文系邀请郑心伶到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当客座教授。那时他四十来岁,正是声名鹊起的时候,是个典型的“成熟男人”。我就是在那时与他结下了一生的师生缘。他上课时,只能容纳200多人的阶梯课室,总是挤满300多人,连过道也站满了听众。听课者既有学生,也有教授、讲师;既有本院的,也有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既有中文系的,还有外语系、政治系、甚至建筑系、物理系的学生。郑老师在讲台上天马行空,字也写得洋洋洒洒,直把那些求知欲极盛的学子的胃口吊得象在半空中似的,恨不得一下子“吃下”几个鲁迅、几个老舍以及其他所有现代文学名家!

2000年,郑老师与时任阳江市委书记的林华景取得联系并得到其大力支持,组织成立了阳江鲁迅研究学会,由我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从此有了更多的机会与郑老师一起工作,向郑老师学习。2003年,广东鲁迅研究学会与阳江鲁迅研究学会联合举办“鲁迅与书画摄影艺术”研讨会暨“鲁迅与书画摄影艺术”展览,2005年,广东鲁迅研究学会又与阳江鲁迅研究学会、阳江市文联联合举办“鲁迅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这两次研讨会都是全国性的,每次与会专家学者不下百人,隆重而热烈。

21世纪初那些年月,是“所有梦想都能开花”的岁月!郑老师与黄新康、邓国伟、胡子明等先生每年来阳江不下五次,筹备研讨会,紧张而充实,在工作之余,大家笑谈历史、人生,纵论世界、社会,小叙亲人、朋友、家庭,次次都是文人墨客的精神盛宴。

郑老师深爱自己的祖国,更深爱自己的家乡。

在家乡长大,曾在文昌中学教书。他恪守叶落归根传统,希望自己死后能够魂归故里,长期陪伴离去的母亲。2011年8月,他放弃了广州大城市舒适的生活,回到老家,“结庐而居”,做起文化“雷锋”, 重新恢复文昌琼剧团,先后担任文昌文化研究会会长、文昌琼剧团董事长、《民族魂》主编、《文昌文化大全》总编辑和《文化研究》主编。郑老师作为文昌市琼剧团董事长,从不领工资,没有任何津贴待遇。他还拿出其几十年的积蓄,为剧团人员发工资。文昌文化研究会先后出版了《文昌文化》丛书等10多本关于文昌文化的著作,也是郑心伶千方百计自筹经费解决的。

晚年,一介书生的郑心伶,为了文化事业,大有李白“千金散尽”的遗风。他除了出版《东君集》《协堂书系》《不闲斋集》《人文呼唤》《郑心伶影集》等著作外,还当家乡各个文艺团体的顾问、名誉会长,经常赞助经费,赠送书籍。他出任文昌市郑氏学会会长,郑康成公书院名誉院长后,经常给郑氏后学讲家风、讲国学,捐款20万元并赠送一批书籍,牵头成立了郑氏助学资金基金。文昌市中华诗词学会举办“东君杯”诗词征文大奖,他赞助活动经费2万元,并给予奖金1万元。

可是,如今,你却倒下了!你这一去,你今年3月正在编辑的《心伶文存》,说计划于明年问世。你说,还怎么问世啊!

你常常说,鲁迅研究,“人在阵地在”!如今,你这一去,阵地在哪里啊!

天柱折海南——痛惜郑心伶老师离世 1,690,568,444,000 8a91704047374e6d919186fd997ab3e8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社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举报电话:0660-3374567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