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正义
泥土在阳光下酥软如饴,晨露未晞时,竹篮里的小铲刀便叮叮当当地唱起来,惊醒了蛰伏一冬的荠菜。那些嫩生生的叶片正从枯草堆里探出小耳朵,带着霜白绒毛的背面朝外,像是把月光也缝进了叶脉。我蹲下身时,总要先对着这些绿色的小精灵作个揖——千年前我们的先民,也是这样俯身向大地讨要春天。
《诗经》里的女子们提着深筐,在阡陌间“采采芣苢”。她们或许想不到,那些随手撷取的野蔌会化作纸页间的露水,浸润了三千年的文墨。陆放翁暮年犹记“春来荠美忽忘归”,范仲淹少年时“断齑画粥”的苦读,陶渊明采菊东篱的逸兴,竟都与这些不起眼的野菜存留心灵默契。最动人的要数《西湖七月半》里那位老妇,持小几坐湖岸看月,旁置茶铛,童子煮野菜羹啜之,月光与羹汤在青瓷碗里碎成粼粼的波光。
野蔌最懂土地的脾性。荠菜偏爱田垄向阳处,锯齿状的叶片像极了仕女图的裙裾;马齿苋贴着地皮蔓生,红茎绿叶宛如绣在地上的百衲衣;香椿芽总在某个不经意的清晨爆出紫红,仿佛老树举起了千百支朱砂笔。采摘时须得屏息凝神,小铲斜插入土三分,手腕轻轻一抖,整株便带着琥珀色的根须跃出,泥土簌簌落下时,能听见春天在竹篮里叮咚作响。
野菜的滋味是山野写给舌头的信。凉拌荠菜要掐未抽薹的嫩苗,滚水里打个转,拌上麻油香醋,嚼起来清鲜里透着微甜,恰似咬住了整个早春。马齿苋焯水后与蒜泥同炒,滑腻中带着山野的粗粝,像吞下了一朵含雨的云。最妙是香椿炒蛋,琥珀色的蛋液裹着绛紫嫩芽,起锅时满室氤氲着某种介于木香与麝香之间的气息,让人想起深山古寺檐角的风铃。
营养学家说这些草木精灵,是大地馈赠的补药。荠菜所含的维生素C赛过柑橘,马齿苋里的Omega-3让深海鱼也逊色三分,香椿芽的蛋白质含量堪与黄豆比肩。但农人们更相信它们能疏通冬日淤滞的血脉,老阿婆把晒干的蒲公英装进蓝印花布袋,说是比药铺的苦汤管用得多。这些口耳相传的智慧,竟与现代营养学的数据暗暗合榫。
挖野菜的人都有副好筋骨。七旬老翁能猫腰半日不歇,孩童们在田埂上追逐蝴蝶,碎花布衫沾满草籽。歇晌时,大家围坐分享带来的美食:山泉沁润青竹筒,新醅米酒醉香浓。有人说起旧年饥荒时靠野蔌度日的往事,话音里却无半点苦涩,倒像是在追忆某种失传的甜蜜。斜阳把影子拉得老长,竹篮渐渐被青翠填满,连呼吸都染成了碧色。
归途总在暮色初合时。晚风送来油菜花的甜香,远处村落升起袅袅炊烟。竹篮里的春天沙沙作响,荠菜叶上凝着最后的霞光。忽然懂得古人为何将采薇写入诗行——当我们俯身贴近土地,便接住了文明最初的呼吸。那些倔强生长的野蔌,何尝不是大地的笔触,年复一年在春野上书写生命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