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海君
柳成荫老师的散文诗集《从乌坎河出发》于近期出版,这是一部生命歌吟与精神探寻的作品,选录了他各时期创作的散文诗计一百多章,分“面朝南海”、“白云的步履”、“与螺河一起流淌”、“朝沧海”四个小辑,汇聚了如《科尔沁小调》《路、家园及其他》《船的意识流》等众多佳作,他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对故乡的眷恋、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到散文诗中,寻觅故乡的源头。
构建一个情感世界
乌坎河,是故乡深情的意象;从乌坎河出发,这注定是一段深情的旅程,而这种深情来源于对故乡情感、来源于亲情友情的牵挂,承载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很显然,“面朝南海”是这段旅程的起点,带着一片蔚蓝的宁静出发了。在《阳光 岛屿》中,他深情写道:“如一片从海平面升起的白帆,你涉水而来”,将阳光具象化为恋人,赋予阳光灵动姿态,构建了一个充满浪漫与深情的情感世界。杨绛曾说“人生是一场旅程,我们从中学得智慧,炼出美德来。”柳成荫这段旅程是深情的,也是理性的。如“木龙的光彩,在大海。在海的浩渺、海的深邃、海的变幻、海的艰险之中”(《木龙光彩》),借木龙这一意象,营造出充满张力的艺术氛围,“浩渺”“深邃”等词描绘出大海的复杂与危险,衬托木龙启航的勇毅;接着,“将恶浪化作横空彩虹”,运用大胆而浪漫的想象,塑造了木龙不畏艰险、化险为夷的形象;最后,木龙静泊岸边,与前文海上的拼搏形成动静对比,即便身躯停歇,“不安分的心魂”仍化作“瑰丽彩霞”,象征着木龙永不磨灭的斗志与精神,升华了作品对勇敢无畏精神的赞美。
自我心灵的探索
如果说“面朝南海”是柳成荫旅程的起点,那“白云的步履”就是行走在诗意的旅程中,经过黄山、神女峰,走出汾州关,望过贺兰山、太行山与千岛湖,来到科尔沁、香格里拉,人生的曲调、生命的歌吟与精神的探寻,也在他的散文诗作品中慢慢地形成、呈现出来。“这突兀而来的奇迹似从天而降,叫人措手不及。轻轻问声花中人,花中人得意地告诉我们:这是今世的桃花源。”(《太行山下》),作者将初见奇景的震撼展现得淋漓尽致,借“花中人”之口,巧妙地把太行山和桃花源类比,营造出梦幻、美好的意境,勾勒了太行山下宛如桃花源的盛景。纪伯伦说过:“我们走得太远,忘了出发的缘由。”而在《科尔沁小调》中,柳成荫踏上寻梦之旅,挣脱世俗的枷锁,凭借“一双虔诚而坚定的脚板”,奔赴心中的草原圣地,找寻生命的初心,完成了自我心灵的探索,草原给予作者的,是在喧嚣尘世中保持内心宁静与丰富的力量,让生命中的“步履”找寻到心灵的栖息之所。
对缘份的珍视
与螺河一起流淌,作者的情感开始沉淀、凝聚,渐渐地汇成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哦,不要轻易捻灭那支燃着的红烛,多年以后,当你在静谧的夜中沉醉于千载不变的月色,那便是红烛化成的相思”(《缘分》),宛如一把细腻的刻刀,将难以言说的相思与对缘分的珍视,雕刻进心间,传达出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我走遍了天涯海角,却一生走不出那个季节,虽然我在离你很远的地方。三月的风又绿,眼前春意盎然,不知江南的梨花开了没有”(《梨花,梨花》),宛如轻弦拨动,将眷恋与牵挂融入春日景致,直击内心,承载着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情感。又如《访友》与《致朋友》中的友情珍惜,《聚散》与《七夕》中的爱情向往,《永难割舍的情感》与《给我的孩子》中的亲情怀念,一字一行、一章一曲,串缀起一章章散文诗,这都是我们情感的根脉所在,流淌着灼热的血液。
直击深刻的主题把握
柯蓝在《栽柳,柳“开花”》一文赞扬柳成荫的创作手法:“他形象地含蓄地用艺术手段表现了这种深沉的主题,贯穿简单的情节,这个尝试比较成功,比较自然。散文诗向博大恢宏的主题直击,是散文诗的飞跃。”而柳成荫从“面朝南海”的起点、“白云的步履”的行走,到“与螺河一起流淌”的情感升华,再到“朝沧海”这一主题,已然是充满了人生的哲思,如《路、家园及其他》中的“填补探索精神家园题材空白”,《聆听二题》中对时光流逝的叹息,《阅读瓷器》中对生命的叩问,《蓝风辞》与《高飞》中对探寻精神的寄语。“我终于踩到了水里的泥沙,我梦牵魂绕的土地啊!而此时,我却惊觉:自己已变成了一条游动的鱼……”(《船沉了,我活在海里》),作者这种“新的探索”可读性很强,意境奇幻又饱含隐喻,从满含历经漂泊后对安稳的触及,却转瞬惊觉“变成鱼”,在理想与现实落差间,营造出荒诞又无奈的氛围,借“鱼”的意象,暗示人在命运裹挟下,对自我身份和归属的迷茫。
正如柳成荫在《从乌坎河出发》的后记中所言:“我学习写作,由于不是专业作者的缘故,便没有把文学成就当作一个非奋斗不可的目标,而是把它作为一条增长知识,加强修养的途径。”他在这本散文诗集中展现出了创作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尤其对故乡的深情、人生的感悟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散文诗世界,让我们在寻觅故乡源头与探寻生命意义时,感受故乡的温暖与力量,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无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