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品清湖
情牵两地赤子心 ——读谢基贤老师文集《独行道》
  • 2025-05-03 11:23
  • 【字体:    

○曾祥平

那天晚上,收到谢基贤老师的文集《独行道》,我一睹为快。夜深人静,浓郁的乡情扑面而来,浓厚的人情味萦绕心间。读着、读着,书中记述的一些熟悉的人和事,竟勾起了我对那段人生岁月的回忆。

初看书名,再翻阅目录,我开始很纳闷,怎么取名“独行道”呢?紧接着,细读他的自序,才知个中缘由——他借用佛家的修行语,隐喻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只要砥砺前行,终究会看到别样的风景。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如此,性格不同,人生的路也不尽相同。从这个角度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独行道。他在自序中又说,“独行道不同于歪门邪道”“是为大众谋福祉或为愉悦自己心灵的一种美好境界”。对此,我深有同感。我与谢老师同事八年,对他坎坷的职业生涯有些了解,“独行道”三字,的确是他人生旅程的最好概括。

19955月,我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调到汕尾报社。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多少有些落寞。一个周六的傍晚,我独自彷徨在海边。迎面的海风,夹杂着咸腥味,成百上千的海鸟在海面上飞翔,无数停港靠岸的渔船,伴随着起伏的潮水,轻轻地摇摆着。海边的景色是美丽的,而我却是孤独的。听报社同事说,陆丰记者站的老谢是赣州来的,我心里便期盼着能早日相见。一日上午,我正坐在办公桌上写稿,突然门外传来同事的交谈声。抬头望去,只见两位同事陪着一位中年人进了门,穿过廊道,来到我的办公桌旁。一位同事介绍说:“这是老谢,你的赣州老乡。”我立即起身,握手,说:“谢老师好!”初次见面,我们寒暄几句,没有更多的交流。他给我的印象是,谦逊,质朴,和善。

又一日下午,我独自一人在办公桌上写稿。谢老师从陆丰回来,跑到办公室找我,说:“快到中秋节了,到我家吃餐饭!”晚上,我们边吃边聊。他说,他在赣州工作时去过我的家乡定南,对定南的风俗民情略知一二。他还说,定南的酸酒鸭很不错,味道很独特。我们聊了很多,大多是赣州的风俗民情。临走的时候,谢老师特意把自己编写的两本书送给我,一本是《九龙灯传》,另一本是《赣南革命历史故事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那一刻,我突然想到王维的诗句。我深深地感受到,谢老师的思乡之情含蓄而深沉。

夜灯下,静静地读《独行道》,那份浓浓的乡愁,让我回味无穷。千年古城赣州,我当年曾经无数次游览过,但一些景观大多记忆模糊。在“故乡杂咏”一辑中,那耸立云天的郁孤台,那傲然挺立的八境台,那饱经风霜的古城墙,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古街巷,在谢老师的笔下,仿佛一幅穿越时空、韵味悠长的宋城画卷,徐徐展开,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让我故地重游。我和谢老师一样,从乡下走出来,故乡的田园,永远是心中最温暖的港湾。在《家乡的味道》一文,谢老师生动地描述了打黄元米粿的情景:寒冬腊月,屋外寒风凛冽,屋里却温暖如春,厨房的灶里柴火正旺,大锅里的木甑热气腾腾,母亲打开甑盖,用手在甑里抓了几粒冒着热气的“黄暇”一捻,说:“蒸好了”。这是多么熟悉、多么温馨的画面啊!黄元米粿又称黄粄,是赣南粤北客家人必备的年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你走到哪里,最难忘的是故乡的味道。而《古村白鹭记》《袈裟山上的宝华寺》《十里樱花醉春风》几篇游记,则以其朴实自然的语言,清新流畅的笔调,表达了一位游子对乡土的深深眷恋。

苦难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照亮未来的明灯。这也是文学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读《独行道》,你如果没有走过曲折坎坷的路,很难体会到年近八旬的谢老师在回望人生过往时的心境。歌德说:“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因为我也是“在长夜痛哭过的人”,所以,对该书所有记述苦难的文字,一字一句地读,用心去体悟。字里行间,我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谢老师以平实的语言叙述自己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以深情的笔触缅怀母亲,以平和的心态记录自己在汕尾的经历,让我们直观地看到时代大潮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他顺潮流南下,是敢向涛头立的弄潮人。在《结缘海陆丰》一文中,谢老师讲述了一些工作中的往事,用他的话来说,“遇到的好事丑事麻烦事一大堆”,那些事,当年我略有耳闻。无论遇到任何困难,谢老师始终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微笑面对生活。我印象最深的是,陆丰市当年召开撤县设市庆祝大会那段时间,我参与了个别新闻报道工作,看到谢老师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除了每天的专版稿件,还要写重头大稿,他背负的巨大的精神压力,我们是体会不到的。他这种敢于担当、拼搏进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海陆丰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对这片土地,我和谢老师都怀有深厚的感恩之情。在《独行道》中,谢老师用大量的笔墨描绘汕尾的人文景观,抒写这里的美好风光和厚重文化,给先进的人物立传。读这些文章,细细咀嚼,那些熟悉的风景,那些熟悉的面孔,像一幅幅老照片,让我回想起在汕尾日报工作的日日夜夜。新闻界有一句行话:“脚板底下出新闻。”退休前,作为一名老记者,谢老师不输年轻人,跑遍了汕尾的角角落落。退休后,他又到市老促会从事宣传工作,创办《海陆丰视窗》,老骥伏枥,笔耕不辍,把自己融入到海陆丰的山山水水。在《七十感怀》一文中,他这样写道:“我领略了大海的胸怀,学习了大海的处事之道,我与汕尾人相互包容,才使我在汕尾扎下根来。”透过这些质朴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淡泊、睿智的长者,站在海边,眺望远方的故乡。大海是包容的,谢老师的胸怀也是包容的。

“日久他乡即故乡”。很显然,谢老师早已把汕尾当作了自己的家乡,但对故乡又心心念念。读他的《独行道》,情牵两地的心境跃然纸上。前些日子,听说《独行道》于202412月荣获了第三届中山图书奖·散文类优秀图书奖,我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情牵两地赤子心 ——读谢基贤老师文集《独行道》 1,746,213,825,000 b9c86308ab2044e5ba8a2e140e2485a1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