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品清湖
老屋
  • 2025-08-31 09:56
  • 【字体:    

○叶雪丹

老屋简单、温暖、朴实,为我们一家遮风挡雨。也是我们一家人在这个小城安身立命的底气。

老屋位于城内路,共一层半,占地面积不大,五、六十多平方米,典型的竹竿式房子。1988年我们从海丰联安圆埔村搬到这家居住。当时,家周围的房子一层的、搭棚子的居多,还有很多空地荒田。我家的一层半算是比较显眼、特殊的。

走过风风雨雨三十多年,周边的环境已大变样,建设了许多高楼,而老屋依然如旧,依然是一层半高,里面房间布置也没怎么大变化。

老屋那扇厚重的木门,经过无数次开启与关闭,已经变得斑驳。木门前的铁门已换成铝合金。

曾经,多少次带小儿回去探望阿妈,走至巷口,小儿认得家,总是用力甩开原本牵着的手,飞奔而去。到了门前,口喊着“阿嬷,阿嬷……”,同时对着那门用脚踢,用手猛拍。那铝合金门嘭嘭的响。阿妈那响亮的声音,从里传到外,从远到近,“哎……来了,来了。”

曾经,多少次忘记带锁匙,推开没关上的窗,唤着“阿妈,阿妈”,阿妈在里间总是匆匆出来开门,怕我久等。

曾经,多少个午间与阿妈一起吃从食堂打回来的饭菜。每次阿妈吃得津津有味,夸着饭菜香,汤水甜。

曾经,多少次推开门,那里关于家、爱与成长的记忆碎片,总是扑面而来。这些记忆碎片,在时间的长河中显得那么安宁、祥和、美好。

记得那年刚搬来,新屋宽敞、墙体洁白、灯火通明,与乡下低矮破旧暗黑的房子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年的我,对新家的一切都充满新奇,对屋内的一砖一物都格外喜爱,这摸摸那看看。从一楼跑到二楼,再跑到三楼,又从三楼跑到二楼、一楼,对新家的喜爱喜形于色。

曾经,客厅里留下我们最多的欢乐笑声。我们一家在这吃饭,二姐在家的时间多,又跟哥很搭,俩人都很幽默风趣,吃饭时光也是我们快乐时光,简单的饭菜,加上我们欢声笑语,让我们吃得津津有味。经常我们一起看电视,讨论剧中情节、故事发展。笑声时常在厅里回荡,那时一家人都在,日子简单也快乐。有阿爸阿妈在,一家人都在,清贫的日子也有一丝丝的甜蜜与幸福。

厨房里有一口水井,水井上面是天窗,阳光照下来,井底一目了然。阳光也把客厅和里间的房间照得光亮。这房子刚建时,小城还没通自来水,日常的饮用水我们要到二马路灰窑段那里去买。那些年自家建设的房子都有一口水井,因为日常洗刷的水,全靠这井水。那时的井水水质清澈,冬暖夏凉。那口水井我们用了好多年,记得搬来之后,两三年后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我们依然在用,直到十年前井水水质不好了,阿妈才决定盖上不再用。

从厨房往里走的那间,是餐厅,有一张大大的圆桌。其实,我们自家人更喜欢在客厅那吃饭。有亲戚朋友来,我们才会在这餐厅的大圆桌用餐。热情好客的阿妈,在这里招待了一批又一批她的亲戚好友,我的同学,还有阿姐阿哥的好友、同学。往二楼的楼梯也是设在这间。更里间是阿妈的房间。

二楼是一个大通间再加一个小通间。1999年,我哥结婚前才把那个大通间改为两个房间。小通间两面靠墙的一个小角落,一面墙放着一个书柜,书柜旁边有一张可折叠的小桌子,摆放好的高度有半米高左右。那就是我的学习桌。曾经多少个日夜我在这小桌子上埋头苦读。电线是临时拉来,因灯泡太近有些刺眼,我用作业本的纸自制了一个纸灯罩。周围是暗的,学习桌的灯光是亮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反而能聚精会神地学习。也许是看到家里的清贫,阿爸阿妈的辛苦,我特别懂事,也特别勤奋用功。

曾经,多少个夜晚,学习累了,总习惯推门走出阳台,看看阿妈的“百草园”,或是仰望星空。那时候的我,面对清贫的家境,未知的前路,心中满是惆怅。盼着未来让家境好起来,让阿爸阿妈过上好日子。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老屋走过了风风雨雨三十多年。阿爸阿妈也走了。

如今,再回到老屋,已不见阿爸阿妈的身影。老屋犹在,人何以堪?

老屋 1,756,576,577,000 caaaa6ae1015438385eb88bc4f4f69ff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社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举报电话:0660-3374567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