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镇
在陆河客家传统节日里,清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节,可以说仅次于春节。有外出游子曾坦言:“春节也许不回家,清明必须早返乡。”在我的记忆中,乡下清明节习俗繁多,是一块璀璨的习俗文化瑰宝,它激励着后辈感恩厚德、励志图强。
长期以来,吉康客家人都选择在清明节前后十多天内“挂纸”,举行“祭祖”活动。在客家方言里面,“扫墓”俗称为“上坟子”或者“挂纸”。“挂纸”可是一门大学问,首先要考虑辈分。同宗同祖体系内,要按照世代长幼顺序进行“挂纸”。也就是要先给第一代祖先“挂纸”,接着是第二代、第三代,顺序是不允许颠倒的。二十多年前就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村里的阿旗在广州搞服装批发,业务非常繁忙,那年清明前夕,他抽空回了趟家偷偷给其近代祖父母“挂纸”。谁知阿旗偷“扫墓”的事情被其亲属发现了,亲属里面有话事权的长辈狠狠责罚了他。其次是只许直系儿孙参加“扫墓”。挂纸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意参加的,外姓人不能参加,嫁出去的女儿不参加,只有祖先的直系儿孙才能够参加,不然会被人家认为祖先没人“辰寿”。村里阿雪嫁给东莞一户人家,那年清明节阿雪夫妇刚好回来,他们认为帮忙挂纸也算尽点孝道,谁料他们还没到山头,便被轰了回来,被骂不要脸。另外,大房份的祖坟不能私自挂纸。大房份的祖坟是同祖的坟墓,必须按照统一时间安排挂纸,不允许私自挂纸或偷偷祭拜,不然会惹众怒的。
“挂纸”是一项耗体力的劳动,要先把坟墓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把地面的垃圾清理干净,还要疏通排水孔等。接着在周边挂上白色的长纸条,在碑记上放上几片白纸条,用小石块压住,纸条要求用奇数,一般是三条。还有会带上红色油漆,给碑记上的字擦新、描红,进一步清晰记忆,感恩祖先,传承祖德。祭拜时主事人尽说一些好话、憧憬希望的话,让谁听了都保准心花怒放。另外,口吃的人不能做主事人,不然易产生歧义而误事。村里的良叔公就口吃,把“养猪大过山,老鼠条条死”念成“养猪大过山老鼠,条条死”,弄得大人气、小孩笑。
“挂纸”对村里长大的人来说,大都经历过的。以前在乡下住时,大人必赶小孩参加清明节“挂纸”,不然会被定性为“不孝”,那是要被训斥的。不过,那个时候没有电子产品纠缠,小孩子们也乐得上山上坟拜祖。当然,原因还是上山可以分到“醮蒙饼”。“醮蒙饼”是客家人的独特喊法,其实就是上山祭祖后或大或小普通的饼干。记得二十多年前的清明节期间,只要听到那个山头有鞭炮声响,小伙伴们立马像离弦的箭般奔向那里,来到坟前等候着拜祖者分发“醮蒙饼”。村西后山一家土坟是潮州人的,听说后裔都比较有钱,上坟挂纸时,他们专门用竹箩筐挑了二担大“醮蒙饼”来,重足有百斤,其慷慨程度可见一斑。来领“醮蒙饼”的人很多,为了不出现场面混乱,祭祖的人便会让大家排队,按照顺序依次发放“醮蒙饼”。在那个物资依然不太宽裕的年代,不单小孩们争先恐后来要“醮蒙饼”,就是一些大人也来排队,谁也不会闲话某某口馋了。按照民间的习俗,“醮蒙饼”必须多备几个,绝对不能出现人来了没饼可领的情况。不然,领不到“醮蒙饼”的人可能会骂坟主的,扫墓祭祖者也不愿落个骂名,所以往往会备足“醮蒙饼”,做到有备无患。有些调皮的村娃还学会了民谣,根据领到的“醮蒙饼”数量唱不同的民谣。如扫墓者吝啬不派“醮蒙饼”,他们便会唱:“醮蒙发零个,明年凉水有得喝”。如果每人发一个“醮蒙饼”,他们便唱:“醮蒙发一只,明年可能挑树枝”。如果每人发两个,他们便唱:“醮蒙发一双,族里明年出富翁。”
时过境迁,现在清明节扫墓虽然仍是人们缅怀感恩先祖的一种方式,但是基本上都移风易俗了,有的用鲜花、水果代替祭品,还有的通过互联网进行“云拜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