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散文诗专刊
自然镜像中的生命哲思
  • 2025-04-27 09:41
  • 【字体:    

○刘琴琴

这是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刘虔对汕尾日报散文诗专页的读后感。《读海三四五……》以海为镜,通过多重视角与意象的叠加,构建了一个波澜壮阔又细腻深邃的审美世界,将自然之象与心灵之境交织成一场深邃的生命对话。作者以“读海”为线索,将大海这一自然意象升华为探究生命本质的哲学载体,展现了诗人对存在、记忆与自由的深刻思考。

散文诗开篇即以“读海,你有一千种感觉在澎湃……”奠定了全篇的复调特征。这里的“读”不是被动的观察,而是人与大海的深度对话。“读海”这一动作贯穿全诗,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隐喻。海被赋予了千重面孔——澎湃的、平静的、虚幻的、真实的——恰如人心的复杂层次。作者写道:“读海。就是读你自己内心里翻滚着生命的疼与爱……”在此,海不再是客体,而是主体精神的投射。波涛的激荡与礁石的沉默,对应着生命中的欢愉与忧伤、获得与失落。这种审美中的互文性消解了物我界限,而海也在“虚幻的真实,真实的虚幻”间成为了一面照得见灵魂的镜子。

在结构艺术上,五个章节如同五重奏般构建起完整的诗意空间。“归来”一章中“带着身后的那一角海”的意象尤为精妙,这里的“一角海”既是实指也是隐喻,象征着外部世界在内心留下的精神印记。诗人用“海浪是另一种包容在柔软里的光明”这样充满陌生化的表达,颠覆了传统海洋意象的暴力属性,赋予其母性般的温柔特质。这种意象重构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力。而“你带着身后的那一角海,归来”一句,将漂泊者的身份与故土情结并置。“一角海”既是旅途的记忆碎片,亦是异化的自我符号,暗示归乡并非简单的空间位移,亦是精神的重构。在下一章“水边的眺望”中的“眺望。长长的眺望。亭亭玉立在海岸……”则指向一种永恒的未完成状态——海在心上,却永远隔着距离。这种看似矛盾式的表达,也暗指现代人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失落,而“归来”与“瞭望”等动作的描写,则形成了时空交错的叙事张力。

作者以密集的自然意象搭建起象征体系,如海浪是“另一种箴言”,海鸥与礁盘承载“昔日的记忆”,裙裾舞动定格“海边最宁静的时光”……这些意象并非单纯的景物描摹,而是被赋予哲学意味的诗性符号,在激活读者感官记忆的同时,也完成了从外部眺望到内心观照的转换,使诗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审美纵深。此外,“海之隅”这一章节以电影镜头般的动态捕捉,定格了“裙裾舞动”的瞬间之美。诗人通过“鱼的自由”与“人的沉醉”的对比,借鱼的影子隐喻人类对自由的追寻与向往,探讨了存在与自由的关系。“悬浮于清晨的露水里万千风荷的自由之歌”,则以露珠的短暂存在,来思考永恒与瞬间的辩证关系。“最爱唱阳光受孕的心上”这样充满生命热度的诗句,将自然的生命力与人的精神渴望完美融合,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寻。

终章“这一抔流水”则以微观视角收束全篇,实现了从宏大叙事到个人体验的诗意转换。“曾经的大海,你的大海……”,既指代诗人也包含读者,构建了开放的文本空间。诗人用“潜水一样走进未来的自己”这样极具张力的隐喻,将读海的体验升华为对生命历程的思考。刘虔笔下的大海是多面的,有着青春般的激情与梦想,也有着春风秋雨的拼搏和对生命炽热的爱,然最终以“不惊动岩石半点沉”的东方美学意境作结,余韵悠长。

综而观之,刘虔的这组散文诗不仅是一曲海的颂歌,更是一卷用浪花写就的生命启示录。在当代散文诗愈发趋向碎片化表达的语境下,这种将外在自然与内在生命体验相融合的诗作,无疑为散文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自然镜像中的生命哲思 1,745,689,269,000 9f8aaab5f2ce469289393fda74b1fad2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