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幅明
汕尾红,汕尾蓝
汕尾红,革命先辈传下的基因。
红宫与红场。饱经沧桑,永不褪色。红宫是中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红场则是大部队的会师地。
红宫墙壁的每一道裂痕都隐藏着震撼人心的故事。金色的光束照亮那些陈列的文物。它们沉默不语。却又仿佛在呐喊。热血青年在这里汇聚,为了理想与自由,谋划着一场改变命运的征程。
红场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广场。这里存留着先辈们坚定的足迹。红旗招展,激昂的口号声冲破云霄。他们怀着对新生活的渴望,对旧世界的抗争,在这里宣誓游行。
时光流转,一代又一代人来到红场,在彭湃烈士的雕像下接受洗礼,砥砺前行。
汕尾蓝,大自然的赐予,当代汕尾人的杰作。
汕尾有众多的蓝色海湾。海水湛蓝清澈,沙滩细腻柔软。蓝色的海洋经济,风电产业,海洋牧场,生态环境,形成醉人的“汕尾蓝” 。
汕尾蓝,诠释着红;汕尾红,护卫着蓝。
隐入深海
——致黄旭华院士
30年,信笺在风沙中褪色。信箱里只留下一个编码的谜题。母亲缝补的棉衣裹不住北方的狂雪。而您的名字隐入深海,成为一串无声的密码。
父亲临终时望向北方。二哥的葬礼只有海风悼词。
直到1987年。一篇关于中国首艘核潜艇研制成功的报道炸裂冰层。母亲的目光像扫描仪,清晰地复制着每一个字。文章里并未提及儿子,仅有“黄总设计师” 一词,但却显示了儿媳的名字。她泪流满面,召集所有儿女,说“三哥的事,你们要理解”。
深潜那天,您与死神对賭心跳,300米下,钢铁的关节咯咯作响。浮出水面时,白发已与浪沫同色。
您终于可以回家,带着“中国核潜艇之父” 的美誉,回到阔别30年之久的汕尾,回到已经93岁高龄的母亲面前。谁说忠孝不能两全?您的回答犹如醍醐灌顶:“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马福兰村之魂
——致丘东平烈士
怀着敬仰,在肃穆的时光中,轻轻走进海丰县梅陇镇马福兰村。
新四军无畏的战士,天才的作家。18岁参加彭湃领导的海陆丰起义,至 1941年在盐城北秦庄为掩护华中鲁艺师生撤退而壮烈牺牲,您闪光的生命只有31岁。未写完的《茅山下》手稿,被硝烟洇成泛黄的褶皱。您勇敢掀翻了日寇的钢盔与刺刀,却让三十八个年轻的生命,在断弦的小提琴上重新站起。因为“胡风冤案” ,您曾经遭受冷落,但历史,不会埋没一个大写的人。
您的名著《通讯员》、《给予者》、《第七连》、《沉郁的梅冷城》、《茅山下》……在故居纪念馆陈列。您的文字振聋发聩,唤醒过沉睡的心灵。您是作家楷模,用鲜血和战地文学,写就生命的传奇。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您闪光的名字。故乡为您而骄傲。
【名家简介】王幅明,1949年10月生,河南唐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散文诗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编审。出版文学著作13种,主编《中国散文诗90年》、“21世纪散文诗”丛书等。获“中国散文诗重大贡献奖”等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