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记者 沈洛羊
谢非故居
陆河县河口镇对门村是谢非的故乡,该村庄拥有七处革命遗址,这在我市是比较罕见的。近日,记者在村干部带同下,瞻仰了部分革命遗址。
南溪抗日游击队、抗日宣传队遗址:炳蔚堂学校
河口镇对门村炳蔚堂学校始建于清朝后期,堂构泥砖瓦房,上五间两廊一门楼,左侧有一口饮水井,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炳蔚堂学校是原南溪抗日游击队和抗日宣传队旧址,也是海陆丰革命的地下党活动中心。
1943年,地下党领导人郑万生、叶左恕、谢特英、谢谷、谢国良等同志遵照上级组织指示,通过占领利用炳蔚堂学校办夜校的形式,深入群众与农民交朋友,暗中组织和培养革命人才,积聚革命力量,为形势需要时开展武装斗争打下基础。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共产党员在对门炳蔚堂学校设立讲学堂,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南溪等地开展地下党活动,积极开展对敌斗争。炳蔚堂学校在陆丰西北地区为抗日宣传和开展游击战争起到了极大的贡献。
解放后,炳蔚堂学校改名“对门小学”,一直办学到1962年。后经两次搬迁,1980年再次搬迁到现在的对门小学校址。
南溪乡人民政府遗址
该旧址位于陆河县河口镇对门村。1948年5月,南溪乡人民政府成立,乡长吴初平、民政庄巴伦等乡人民政府办公地址设在对门谢氏宗祠,并在此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1943年至1948年,谢国良在此先后培养发展了谢特光、谢志良、谢天涛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为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南溪乡人民政府在对门村诞生。
谢非故居
谢非(1932-1999),汕尾市陆河县河口镇对门村人,1947年11月参加工作,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十四、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至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谢非故居位于河口镇对门村,座落在四周群山环绕、青山绿水的农家村落中,是一座典型的客家砖木结构老屋。故居座西向东,占地192平方米,其中祖屋二房一厅建于百年前。1996年重修新添一个客厅和书房,书房有其生前阅览的图书5000余册。故居里摆设简单,体现了谢非一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谢非故居是谢非儿时和参加革命工作前期居住的地方。在革命斗争时期,谢非故居成为陆丰西北地区革命种子传播和地下党活动联络中心,是地下党秘密联系、接头、开会的地点。现今,谢非故居被列入陆河县文物保护单位,分别被县委宣传部、县纪委、县委统战部、县检察院设立为“陆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陆河县党风廉政教育基地”、“陆河县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和“陆河县职务犯罪预防教育基地”,它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参观学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溪地下交通站遗址(谢铁故居)
南溪地下交通站遗址位于对门村,1943年成立在谢铁家中,建筑占地面积10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130平方米,代号“湖南站”,情报代码“△△△”,交通站主要负责南溪片区交通情报转达,主要联系麦湖兆水坑村(谢国良)、水岸洋(东坑镇)、葫芦斜(八万镇)、北溪(代号“白马”)等交通站,是陆丰西北地区重要地下联络点。
南溪地下交通站联络点遗址亦是谢铁儿时生活和参加革命工作居住的地方。
谢铁(1907-1954),陆河县河口镇对门村人,1947年在时任炳蔚堂学校教师谢国良的动员下参加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在陆丰县第六区(大安镇)任公安特派员。1953年在清剿国民党余匪李钦才势力的行动中,因夜晚行军不慎在南溪狮子嶂狮子牙处跌重伤,医治无效于1954年去世,享年48岁。
南丫村农会、赤卫队遗址
南丫村农会、赤卫队遗址位于南丫村祠堂,原遗址结构是泥砖平房瓦屋,“三间两伸手”的建筑格式,占地面积100平方米。该遗址当时藏有铁叉、尖串、耙头、铁尺、刀棍等器械。
1925年,对门村委辖下的南丫自然村成立农会并组建赤卫队。农会会长:徐捷(明钦),赤卫队队长徐林(水林)。南丫村徐氏祖祠成为赤卫队集结、武装训练、议事集会的固定场所。农会、赤卫队开展斗霸减租抗租、取消各种杂税和陋规等革命斗争,极大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动摇了其统治地位,保护了农会和农民的利益。农会、赤卫队还曾多次参与海陆丰武装斗争,徐捷(明钦)、徐林(水林)、徐锡(石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周上楼农会、赤卫队旧址
周上楼农会旧址、赤卫队旧址位于对门村谢氏祖祠。
大革命时期,对门村辖下的周上楼自然村组建了农会、农民自卫军、赤卫队,妇女解放协会,组织农民建立农民的政权、扩大赤卫队武装,展开了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政权和武装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