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要闻 -- 头条
从深海到博物馆 “南海Ⅰ号”见证中国水下考古发展
  • 2025-06-29 10:01
  • 【字体:    

盛夏时节,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十里银滩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人们在碧波荡漾的南海边感受清凉与闲适。而在不远处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一座椭圆形玻璃建筑“水晶宫”静静伫立——那是沉睡近千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安放之处。

两年前,这艘沉船的船体发掘工作全面完成,如今,随着钢结构保护箱的逐步拆除,沉船正慢慢展露出它更完整的面貌。馆内,考古工作者依旧在忙碌,继续揭示这艘宋代古船所承载的神秘与辉煌。

1987年,这艘沉睡了近千年的沉船进入人们视野。当时中国水下考古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南海Ⅰ号”的打捞和保护并无成熟经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原领队崔勇还记得,考古团队一度心怀忐忑。

随着时间推移,水下考古技术不断提升,专家们在积累一系列实践经验与经历专业培训后,最终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设想——对整艘沉船实施整体打捞。

2007年,这一开创性的举措成功实现。“南海Ⅰ号”连同周围海泥整体打捞出水,并被迁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专门打造的“水晶宫”之中。此后,集保护、发掘与展示于一体的考古工作全面展开。项目团队先后进行了两次试掘,最终确定采用“饱水发掘方法”,逐步揭开这艘宋代古船的神秘面纱。

“南海Ⅰ号”的考古遵循“整体打捞、原址保护、就地展示”的原则,不但打造了中国水下考古的行业标杆,更是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的沉船总体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3年8月,考古人员全面完成“南海Ⅰ号”船舱文物提取工作。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套),其中陶瓷超17万件(套),囊括了当时中国大多数外销瓷窑址的产品。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肖达顺介绍,此后,针对“南海Ⅰ号”的工作重心转入全面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展览展示、学术交流的新阶段。

在考古人员看来,船体本身是所有出水文物中价值最大、也是保护难度最大的,对其保护、展示、利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如今的“水晶宫”内,工作人员正在将陪伴了“南海Ⅰ号”十多年的沉箱逐步进行拆除。广东海丝馆馆长冯兆发介绍,目前已完成凝结物转运、南平台拆除,沉箱拆除进度约30%。

为了更好让观众走近“南海Ⅰ号”,除了考古人员继续做好整体保护和考古资料整理、报告出版工作外,博物馆也在持续优化主展厅陈列展示质量。目前,博物馆已经完成馆内“陶瓷名窑美其美”展区升级改造并开放,基本陈列上新了近千件文物,让观众可以体验“南海Ⅰ号”中承载的中国各窑口陶瓷。此外,博物馆正在进行三个全新展厅的提升改造工作,并推出与“南海Ⅰ号”相关的纪录片、交响乐、文创产品、研学内容等,更好地彰显海丝文化魅力。

“我们也在持续推进船体保护和展览提升工程,拆除沉箱建设回环参观廊道、屏幕等设施,让公众能够走进保护现场,全方位多角度参观船体。”冯兆发说,接下来博物馆将继续推进陈展的提升工程和推动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南海Ⅰ号”海丝博览园,打造全国水下考古高地和海丝文化深度体验区。

新华社广州6月27日电

从深海到博物馆 “南海Ⅰ号”见证中国水下考古发展 1,751,133,717,000 b865c9dbc590447f8c283eeb3da58f11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社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举报电话:0660-3374567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